仰望过西藏高原的巍巍圣山的人,都会心存卑微。高原上稀薄干冷的空气,使人体可以很快脱水。在海拔约两千米的高原上,人们通过呼吸和皮肤分泌挥发掉的水分是低海拔地区的两倍。因此,生活在高原的藏民每天要摄入大量的水。当来自四川的茶砖经过茶马商道进入雪域高原时,这种提神醒脑的茶饮很快被当地百姓接受并广为传播。
现在拉萨的甜茶铺子随处可见,是供路人歇脚聊天的好地方。笔者曾经去西藏旅游,初到拉萨的第一天不适应,头重脚轻,这也就是传说中的高原反应。于是在街头的公交车站旁边找了一家临街的甜茶铺,一股脑灌了了几杯,顿时感觉整个人清爽了,身体不适的感觉也消失了。藏甜茶竟然治愈了我的高原反应。
《唐国史补》记载了常鲁公781年出使吐蕃时和吐蕃赞普有关茶的一段对话:“常鲁公使西蕃(吐蕃),烹茶帐中,赞普曰:‘此为何物?’鲁公曰:‘涤烦疗渴,所谓茶也!’赞普曰:‘我亦有此。’遂命出之,以指之曰:‘此寿州者,此舒州者。此顾渚者,此荆门者,此昌明者,此邕湖者。’”
赞普如数家珍,列举他所藏名茶之丰,这说明唐朝茶叶交易地域之广、品种之繁。在这时期,有一本名为《甘露海》的藏文书刊行,书中列举了十六种来自中原的茶叶,其中,有生长在山谷中者,有生长在山谷入口者,有以厩肥培植者,“生长在农田中的茶树,以粪尿浇灌者谓格鲁格法拉,其叶茂,树干斜生,其汤黄,其涩味如曼珠沙华。择其嫩芽叶碾成末,喝汤能治血病”。
按照传统的说法,文成公主入藏后,劝说松赞干布和藏民皈依佛教。松赞干布还娶了一位尼泊尔公主,密切了吐蕃和喜马拉雅南麓王国的关系。赞普派出大臣前往印度学习梵文,并以此为基础创造了吐蕃文字。以后的几任吐蕃王都亲自主持译经工程,将梵文佛经译成藏文。吐蕃还颁布敕令,实行七户养僧制度。
但在9世纪中叶,朗达玛大肆灭佛,吐蕃王国分裂。一直到两百年以后,佛教才重新兴盛,并从克什米尔传到了吐蕃以西,强盛的古格王国也开始礼佛。随后的数百年间,藏传佛教形成了四大流派:宁玛派(红教)、噶[gá]举派(白教)、萨加派(花教)和格鲁派(黄教)。这时,中原的茶也逐渐传入吐蕃。
-END-
欢迎关注 饮哲红茶经 微信公众号 SH-YinZhe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