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依样画葫芦”的意思很浅显,就是说“照着葫芦的样子画葫芦”。比喻照现成的样子模仿,没有创新。
其出处与五代宋初的大臣陶榖有关。陶榖诗文双绝,二十多岁就步入仕途,历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四朝。后周时陶榖为翰林学士,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同朝为臣,关系不错。后来赵匡胤黄袍加身,陶榖作为老同事也被留任为翰林学士,没升也没降。
但陶榖在这一任上七八年还是个老翰林,时间一长,眼看着那些比自己资历浅的、年纪轻的都升了,自己还在原地踏步,心理就不平衡了。气急之下给皇帝打辞职报告,要“乞罢禁林”。就是要请求调离翰林院。
赵匡胤一看就明白了,于是把他召来,开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此官难做?不过依样画葫芦,哈哈,且做且做。”不许他辞职,也没有给他升官。
陶榖讨了个没趣,便作诗自嘲以发泄自己的牢骚:“官职须由生处有,文章不管用时无。堪笑翰林陶学士,年年依样画葫芦。”
属下给上级撂挑子,没想到顺便还创造个成语。陶谷要官的原因是嫌官小,想要进步,自然不值得提倡。但作为官员,久司一职是有很大弊端的。“年年依样画葫芦”的结果就是磨灭了志气、锐气。一年到头总是那些事、接触那些人,长期没有新鲜信息的刺激,很容易丧失了激情、热情。一切都熟悉了,一切都适应了,能用的招都用了,能创新的点子也都用完了,很容易产生懈怠情绪,过一天算一天的应付对付。这种情况下,何谈干好工作,更何谈为百姓服务。
弊端当然不止于此,还有可能发生的拉帮结伙、发展裙带关系、造成矛盾积累等等,无怪乎现在对领导干部在同一地方任职年限要做出规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