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沟通会让事情顺利解决,不好的沟通可能会让小事变大。
沟通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不沟而通。比方说:孩子还不会说话的时候,只会哭来表达他的愿望。作为孩子妈妈,听到孩子的哭声她就知道孩子是饿了还是尿了,这就是不沟而通的状态。
第二个层次一沟而通。比方说:孩子很小,还在幼儿园阶段或者小学低年级阶段,爸爸妈妈对孩子说什么,孩子都能很乖,听话照做。
第三个层次沟而不通。孩子到了小学高年级或者初中,也就是青春期期间。可能沟通就没有以前那么容易了,如果父母没有学习过,不理解和尊重孩子,你们可能经常会发生争吵,互相想说服对方无果,而关系越闹越僵,就最终走向了第四个层次,不沟不通。孩子回到家就进房间,门一关不与父母说话。那我们如何能够做到沟通顺畅呢?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做。
第一,我们要关注沟通的关系,而不仅仅是沟通的内容。比如说夫妻关系有点小矛盾,丈夫把饭做好了,就会喊妻子来吃饭,吃饭了。看起来他是在喊妻子吃饭,但他内在想表达的他想缓和关系。妻子有两种可能性,听到老公叫自己吃饭,她愿意缓和关系,她会说,好的,来了,如果说她不想缓和这个关系,她可能就会说,不吃。表面上我们看到他们沟通的是吃饭问题,但实际上在表达的是关系的好坏问题,所以我们在沟通的时候要更多的注意沟通的关系,他想表达什么。
第二,沟通的时候措辞要得当。比方说你看孩子打游戏很起劲,你有点冒火,你对孩子说,你应该去做作业了。孩子本来想在再打个一会儿自己也打算去做作业了,听你这么一说就很烦,可能回答说,知道了,但是根本就不动。
比如你在公交车上,有座位。来了一个老大爷或者老奶奶,你刚准备站起来让座给对方,对方说,小伙子你让一下。那你本来想让的心就凉了,反而不会站起来了。本来你是有一种感觉助人为乐内在品行比较高尚的感受,是比较愉悦的主动去让位,但现在变成了被迫去做这件事情,你的内心反而不乐意没有动力了。
你可以换个表达,宝贝,我看你玩了好久了,我担心对眼睛不太好,能不能去做作业了呢?能不能,就给了孩子一种选择。可以去也可以不去,如果孩子觉得自己有主动权,他反而更能去做,你想让他去做的事情。你应该这个词是非常敏感的,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因为主动权在别人手里,被动去做事总是不愿意的,不开心的,反而不会去做你想让他做的事情。主动权在谁手上非常重要,在孩子手上,孩子会更愿意去为他自己的行为负责,如果在别人手上,他觉得这个事情是别人的事情,又不是我的事儿。很多父母把孩子学习事情搞成了自己的事情,整天在催着孩子做作业,上辅导班,练琴……,父母很累,孩子很烦。
第三种情况,你可以表达自己的困境,是发出请求不是用强硬的指挥命令。比如说你要做个直播,但是还有事儿没完成。你可以给先生说,老公,我马上还要做直播,时间实在不够了,你去帮我把这个事情做一下吧。当你把困境说出来请求对方去做的时候,对方听到了会生出一种同情心,愿意去帮助你把事情做了。
沟通最大的技巧,其实是要尊重对方看重关系加上合适的表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