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绩出来了,果然不是很理想。希望越高,失望也就越大。尽管有心理准备,但是心里依然充满失落感。首先应该做的就是调整心态,就像昨天我说的那样,让自己的心态平和下来,再同学生们一块去分析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第一节是我的课,第二节,数学老师参加培训了,我自然不会放过。整整两节课,怎样利用好,是摆在我面前的一个问题。上课这件事,不是课时越多越好,更不是老师讲的越细致越好,让学生动起来才是关键。
怎样让学生动起来呢?我运用教学几个小小的诀窍:
1.总结学习方法,掌握学习方法。怎么总结呢?让学生从错题分析开始说起。比如解释词语,卷纸上出现的是“弄巧成拙”,我先先请说说自己的的理解。孩子们的理解有的还沾边,而有的就不知所云了。怎么解决这个难点呢?自然是查字典。这是学生的回答,但从这个回答中,老师听出了些许无奈。因为,考场上是不允许你那字典的。既然无法查字典,有没有其他办法去解决?有的孩子说。可以结合上下文去理解。老师首先对这个答案表示肯定。但是打开卷纸,我们发现,这个词在题中是单独出现的。也就是说,在这里不存在上下文一说。这又怎么办?我问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用没用过这个词语?孩子们说用过。那为什么不举例说明呢?“一语惊醒梦中人”,有的孩子恍然大悟,原来解释词语还可以这样。除此之外,我向孩子介绍另外一种方法:找近义词。我说,找近义词是比较原始的一种方法,要想真正弄懂词语的含义,就必须多加运用,用的多了就知道怎样可结合上下文或者运用生活中的事例去说明,自然也就明白字典中的解释的。最后还将方法写在了黑板上。
2.角色转换。在讲到另外一道题时,我发现只有一个同学全对,其他同学多多少少出现错误。于是我就让这位同学站上讲台,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经验。开始这孩子还有点腼腆,后来自我的鼓励之下就放开了。这是一道选择题,根据环境描写,判断作者的心境。这孩子很聪明,一上台就介绍了自己的做题方法——排除法。将那些显而易见的答案首先排除,然后对那些模棱两可的内容进行分析。这个学生说完了,我问大家,有没有疑问,于是有人就开始举手。我觉得有的时候,学生讲题的效果要比老师的还好。
3.再者,就是运用多媒体。比如“斩钉截铁”一次,有的同学怎么都记不住,这个“斩”字和“截”字有那么难吗?可能是因为没有把握两个字的特点死记硬背的结果。得亏有互动式电脑,通过电脑,我们查到了“斩”与“截”的含义以及两个字的由来。通过百度,我们知道“斩”字由“车”与“斤”组成,“斤“代表古代的一种兵器——斧头。车则代表古代的一种酷刑——车裂。二者合在一起就是“杀”的意思。原来如此,二“截”字就更有意思了。“土”'戈"代表原野上的军队,列好阵势,做好了战斗的准备。这样的阵势连一只鸟都飞不过去。这个解释真是独特,如若不是依靠网络,恐怕大家还在那里死记硬背呢!
二节课下了,我发现学生还不觉得疲劳,搞得我都有点不好意思了。要学习,也得会休息。我问他们你们喜欢什么歌,孩子们很吃惊,可能以前没有人这么做过的缘故,他们互相推搡着,谁也不愿意主动说,最后还是宇航站了出来。他说他喜欢听《望川彼岸》。那就听听呗,该放松时且放松,没有什么不可以的。在悦耳的歌声中,我离开了教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