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文章宏逸,有绝尘之迹,固非常流所及。炯与照邻可以企之,盈川之言信矣。
话中的“炯与照邻”指的就是初唐四杰中的杨炯和卢照邻。
从唐代崔融这句评价中,我们固然很容易知道王勃是盖世天才;但同时我们也不难推测,杨炯和卢照邻的水平也不差。
史料记载,杨炯自幼聪敏博学,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应制举,补秘书省校书郎,唐永淳元年(682年)擢为太子(李显)詹事司直,唐垂拱二年(686年)被贬为梓州司法参军,唐如意元年(692年)任盈川令,约如意二年(693年)卒于任上。
杨炯文学才华出众,善写散文,尤擅诗。
他最为后人称道的一首诗是下面这首《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在古代,特别是唐代,很多诗人都写过同样标题的诗歌,但是杨炯的这首公认是写得特别好的。特别是最后一联发出的感叹,引发古往今来多少人的共鸣。
杨炯的诗歌,在艺术上对仗工整,音韵合律,既有律诗的严谨之风,又有乐府诗的明快特色。
和很多牛逼人物一样,杨炯也是神童级的人物。相传他幼年时就非常聪明博学,文采出众,唐显庆四年(659年),应弟子举及弟,被举神童。唐显庆五年(660年),杨炯时年十一,待制弘文馆,待制十六年。
十一岁就文采超人,可见牛人的成长轨迹确实和一般人不一样。
杨炯虽出身寒门,但才华横溢,性气豪纵,怀才不遇而轻视权贵。他对当时的宫廷诗风并不认同,主张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因此也不受当权者的待见。
明代丁仪对杨炯的评价很高,他说“(炯)所为诗雄奇奔放,文质兼备,虽未逮卢之古雅、骆之蕴藉,以较子安,实为胜之。”
虽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能够与王勃一较高下,也就从侧面衬托出了杨炯的功底。
杨炯性情耿直,恃才倨傲,看不惯某些官员趾高气扬、矫揉造作,故讥讽一些伪善的朝官为“麒麟楦”,“每见朝官,目为麒麟楦”。人家问他,怎么像麒麟楦呢?他回答说,就像戏里的麒麟,哪里是麒麟,只不过是一头驴子,刻画头角,修饰皮毛,看起来像麒麟,脱了马甲,还是一头驴子。觉得这话不过瘾,又补了一句,那些没有德行学识的家伙,披着朱紫色的朝服,和驴身覆盖麒麟皮,又有什么区别呢?他的这些言论被当朝者所记恨。
据《旧唐书》载,排在第二位的杨炯不服气地说:“愧在卢前,耻居王后。”意思就是说,排在卢照邻之前,觉得惭愧;但是把王勃排在我前面,我是不服气的。
由此也不难看出,杨炯对于自己的才气也是有很大自信的。杨炯说这句话时,一方面是为了表示对卢照邻的尊重,原因是卢照邻的年纪比他大一些;另一方面,他也委婉地表达了自己能和王勃比肩的观点。
文人,多自负。只不过,对于杨炯来说,他的确也有这样的资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