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的敏感性和机智”有感
多年来, 一件发生在我和侄女间的真实故事,让我挥之不去。那是我刚参加工作不久,到哥哥家去串门,当时侄女只有6岁,我给侄女买了几斤苹果。晚上,我和哥哥嫂子聊天,侄女发现她刚要吃的一个苹果放在锅台上不见了,我和嫂子就一起帮助她找苹果,找了半天也没有看到,她就对嫂子说,苹果应该是老姑吃了。我很诧异!无论我怎么解释,她都始终坚持她的观点。为此,我很不好意思,为什么她无中生有呢?我虽然表面乐呵呵,但内心里非常生气,难道一个6岁的孩子也听不明白我的解释吗?这件事过去很多年了,但是每次见到侄女我总会想起她“诬陷”我吃苹果的故事。
直到我今天读到了《教育情调》这本书中的“教育的敏感和机智”章节,我才恍然大悟。“无论我们的举动多么充满善意,我们的言语和行动所表达的情境仍然可能与孩子体验到的那种情境根本就对不上号。”范梅南的这句话点醒了我。原来是我的错!是我缺乏教育的敏感性,我对“苹果”这件事的反映,只停留在我的自身实际上,没有思考侄女的实际处境,基于当时哥哥家的条件,侄女一定是很少吃苹果的,或许她也吃过苹果,一定也是她自己享用,哥哥嫂子是舍不得吃的,而我当时是她家去的“客人”,苹果不见了,我首先是她怀疑的对象,也就不足为奇了。我想,这也是她一直坚持己见的主要原因吧!
书中的校长、心理医生也一样缺乏教育的敏感性。校长没有想到那个破坏门锁的男孩经历了什么,这件事与他的生活有什么关系等等。也正因如此,校长作为教育者也就没有表现出对男孩的教育机智。因为教育机智是建立在教育敏感性基础之上的,只有充分地思考受教育者的实际,分析和参透其中的原因,才能生发适合孩子的教育机智。
文中兴致盎然调着琴弦的父亲,没有像母亲一样督促孩子练琴,而让孩子感受到了房间里飘逸着动听音乐的气息,特别是父亲弹琴的动作透着耐心和专业的严谨,没有丝毫的忙乱,这兴之所至的时刻听到舒缓的大提琴曲,诱发了孩子的练琴的兴趣,孩子对情绪和气氛的每一点变化都是非常敏感的,父亲对孩子教育的敏感性与孩子对环境的敏感性融为一体,振奋了孩子的精神,使常规的训练变成了自发的练习,室内响起了悦耳和谐的大提琴曲调,可以想象父子沉浸于音乐世界的美好。
的确,教育学是一门复杂而细腻的学问。教育学指向的是能积极分辨出对成长中的孩子什么适合与什么不适合的能力。但是阅读教育著作积累的知识并不能使我们与受教育者相处中变得更善于思考或更有教育机智。要培养和提高我们的教育敏感性和教育机智就需要针对不同的受教育者采取不同的教育行动。因此,智慧的教育者一定关注孩子的独特性,关注情境的独特性,还要关注每个孩子个人生活的独特性。需要我们在阅读的基础上对受教育者留心观察、仔细聆听、努力发现,从而培育我们教育者自身的教育敏感性和教育机智。
不只是那个关于“苹果”的故事背后里有我的错,在对若干受教育者的教育之中都有我因为缺乏教育敏感性和机智而产生的擦肩而过。
从现在开始出发,努力寻找、发现孩子的处境和内心世界!坚持下去,我就会渐进教育敏感性和机智的佳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