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迷存量,害怕增量
从三国演义中官渡之战作为切入点,通过分析袁绍和曹操竞争过程中失败的核心原因,得出可以扩展应用于生活各方面的通用性思维结论:
在过去的好处(安逸)里,沉迷纠缠,而在未来的利益(自由)前,踌躇不前。
“青梅煮酒论英雄”中,曹操对袁绍的评价就是分析他官渡失败的核心原因。同时也可以对应目前自身在生活中状态。
“色厉而胆薄”=理想远大而无魄力
“好谋而无断”=想法多样而缺决断
“大干事而惜身”=做事瞻前顾后不能用全力于一事
“见小利而亡命”=获小甜头就容易固步自封
“非英雄也”=生活远景陷于死水之中
观点逻辑思考
节目中的观点,袁绍在作战经验、地盘家底、人才兵力等全面条件占优的情况下,都打输官渡之战的原因在于少了天子这个向心力,导致许攸、张郃、高览等叛投而失势。对比标准的历史评论观点,这个切入点更侧重从一个人性格和思维的角度去挖掘新思路。从这个角度思考,可以理解为袁绍的失败重点在于“乌龟壳逻辑”思维,在做决策时不能摆脱存量恩怨而错过了挟天子的机会。
而我的观点则认为错过天子只是战术性失误,核心原因还是袁绍小家子性格管控不了人才团队,发挥不出人才的作用,不能在优势阶段迅速获胜。当面对优势丧失的士气打击和管理能力无有效改善的情况下,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时,天子正统的潜在向心力才有可能发挥作用而影响战争的最后结果。
传统客观的官渡之战评论观点:
评价一:曹操能接纳能人之言,取得最终的胜利,这全在于用人之道。荀攸、许攸皆是人才,献上计谋,有化险为夷之功;荀彧则具备长远的战略眼光,能够鼓励和帮助曹操在关键时期坚持战斗,这是更高层次的人才。由此观之,人才的妥善任用应该可说是“一计敌万人”。至于曹操,他是一个懂得运用人才的人才,能接纳他人之言,故袁绍兵多也不足为惧,正所谓兵不在多,在乎能否调遣。
评价二:此战曹操善择良策,攻守相济,屡出奇兵,巧施火攻,焚烧袁军粮草,对获取胜利起重大作用,集中体现曹操卓越的用兵谋略和指挥才能,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反观袁绍,内部不和,又骄傲轻敌,刚愎自用,屡拒部属的正确建议,迟疑不决,一再地丧失良机。终致粮草被烧,后路被抄,军心动摇,内部分裂,而全军溃败。
「应用」迎难破弊是获得质变式获利的前置条件
根据辩证原则,任何新利必伴随新弊,只看到新利的好处是永远无法获得进展。达到目标的动力在于如何面对和克服增量的麻烦。
【新思维】想获得一种新利好的时候,首先应该考虑如何解决新麻烦而不是获利后的好处。
- 做自己想做的工作
利好是 人生心灵快乐的解放
麻烦是 面对生活收入的不稳定
- 开间民宿小店
利好是 可以每天都做自己喜欢和想做的事,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特点
麻烦是 面对经营的经济风险和机会成本
- 苦于求人就强化自己价值
利好是 有充足的筹码与人交往过程中实现动态的价值交换
麻烦是 要用舒服时光替换成刻苦时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