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上周参加了一场中企出海的在线分享,前两年在前东家的时候因为业务需要,寻找合适的海外第三方供应商线上沟通,线下交流比较多一些,但参加得多了发现专业交流在这种活动上很难深入。之所以选择这场在线沟通,也是看到有海外顾问的分享,加之印度专场也是我目前的主业,通过第三视角可以增加自己对市场的认知。
全球视野下的中资企业出海
随着中国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加,参与全球产业链的深度也在不断增加,企业的业务模式也在发生重大变化,从传统的国际贸易,逐步向海外并购,海外经营转变。除了企业自身经验发展需要更广的业务市场,国家层面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推进开放型世界经济发展,为中企“出海”也提供了丰富的机遇和广阔的平台。
中企当下出海具备天时地利的条件,当然也要应对全球化业务布局带来的人才、区域、业务和竞争等方面的问题,以及在人力资源体系调整和优化方面面临的挑战,如全球化人才供给、全球化人力资源组织管控、海外HR合规治理、全球化的薪酬激励体系构建、文化融合与输出、以及全球HR服务能力搭建。
当然针对以上问题,不同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业务发展阶段选择以何种方式满足业务发展需要,就像国内初创企业存在各种所谓的合理风险规避措施,海外也存在,只是海外的环境更加复杂,人生地不熟,当然是合规风险管控是底线,否则业务没做成,还会吃上官司。从咨询公司或第三方的角度,以上的困难都不是困难,解决方案都能提供。
为什么还要去印度?
最近两年网上有太多关于印度政府对外资企业,尤其是中资企业大打出手,如下大厂:谷歌、亚马逊、诺基亚、三星等企业都曾遭遇数十亿的“天价罚单”,最近小米、OPPO等中资企业也被指控拖欠税款,面临巨额罚款。在这中营商环境下,有些企业选择撤离,但市场的规模和潜力还是让很多企业在选择负重前行,因为印度我们可以看到:
经济增长与市场潜力: 印度GDP的快速增长在后疫情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仍然保持6%以上的高速增长,广阔的市场空间对中资企业海外开拓有着巨大吸引力。
人口红利: 年轻化的人口结构为企业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潜在消费者。
政策环境: 印度政府推出的“印度制造”等政策,为中国制造业企业制造技术转移提供了合作平台。
印度虽然是外企的坟墓,但是面对这么打一块蛋糕的诱惑谁能不心动,小打小闹无妨,如果做好了长远的打算,就必须接受各种“不公”,入乡随俗。
应对挑战:文化、法律与市场
在应对印度市场的挑战时,中资企业需要从文化、法律和市场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和策略制定。
文化差异:
深入了解印度文化:印度是一个多宗教国家,主要宗教包括印度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了解这些宗教的基本信仰和节日习俗,有助于企业在与员工和客户互动时避免文化冲突。另外印度社会有着复杂的种姓制度和家庭结构,这些因素在职场和商业交往中也有所体现。企业需要了解这些社会结构,以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
跨文化沟通:印度人通常较为含蓄,企业在沟通时应注重礼貌和尊重,避免直接冲突。
管理团队:在管理层中引入本地员工,特别是中高层管理岗位,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适应当地文化。
法律合规:
印度的劳动法、税法等对企业运营提出了严格要求,合规性成为企业必须面对的课题。印度的劳动法和税法确实比较复杂,对于在不同邦都有人员雇佣或业务往来的企业需提前研究所在区域的相关劳动法规、税务、审计规范,避免因为违反相应规定引发不必要的纠纷。
市场:这里的市场并不是业务端的业务市场分析,而是前面说的入乡随俗,适应当地的文化和法律标准是基线,当地员工看待中国企业,跟我们国内看“外资”企业是一样的。人力资源体系需要对标的任然是欧美的标准,因为印度西方化的程度很高,中国高科技企业在印度市场的主要竞争对手也是欧美企业。
中资企业在进入印度市场时,需要全面考虑文化、法律和市场等多方面的因素,制定综合的策略,以应对各种挑战。
中国企业出海印度是一场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旅程。在当前中国工程师签证难的处境下,深度开拓印度市场的难度进一步提升,只有深入理解这个市场,才能更好地应对挑战,赢得更多的机遇。
《出海丨中企出海印度市场的机遇与挑战》
Wednesday 17/07/2024
简 书 2024/019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