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读书笔记
【书摘】社交天性

【书摘】社交天性

作者: 二饼〇_〇 | 来源:发表于2017-04-30 23:03 被阅读440次

社交天性:人类社交的三大驱动力

- 我们的价值观塑造了我们的身份认同感,而它又源于被称为“我们”的群体。

- 人类体验和感知社会痛苦的能力是我们的孩子得以生存下去的保证,它会促使孩子们更接近自己的父母。社会痛苦与物理疼痛之间的神经连接,也让始终与社会维持联系成为人的毕生需求,就像对食物和温暖的需求一样。

- 社会痛苦与物理疼痛背后的神经机制的重叠就是这三种适应中的第一种,它确保我们的一生都将受社会连接这种动机的驱动。

- 人类的大脑中有一个专门负责这种心智解读(mindreading)的神经网络,这就是本书要讨论的大脑三大适应中的第二种适应。

- 虽然社会推理与其他类型的推理似乎并无差异,但是负责社会推理和非社会推理的神经系统却明显可以被区分开来,我们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大部分时间内这两个神经系统的运行几乎毫无一致性可言。在一般情况下,你的神经网络对非社会推理越开放,对社会推理也就越封闭。社会思考(social thinking)与非社会思考这两者之间的“二元对立”非常重要,因为一个人越专注于某个问题,他(或她)就越有可能会疏远或者忽视就在自己身边、能够帮助他(或她)解决问题的人。也就是说,非社会性的问题解决过程虽然可能很有效,但同时也可能会干扰以群体需求为指向的社会思考的神经回路。

- 我们可能会认为信念和价值观是我们身份的核心部分,是我们之所以能够成为“我们”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正如我将会在下文表明的,这些信念和价值观在我们还没有意识到它们的时候就已经偷偷地潜进了我们的大脑里。

- 我们拥有的这个被社会塑造的自我意识常常会导致我们去帮助他人(甚至可能多于帮助我们自己),这就是我将要讨论的第三种主要的适应。

- 我现在相信“我们之所以对社交圈感兴趣,是因为我们的大脑天生就会在我们空闲的时候打开这个默认网络”

- 爱和归属感似乎就像是一种便利品,即使没有它们我们也一样可以活下去,但是,我们的生理构建让我们渴望获得社会连接,因为它与我们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联系在了一起。正如我们将会看到的,连接是支持人类精妙复杂的社交天性的三大适应之首,我们对连接的需求就像一块基石,其他东西都建立在这个基石之上。

- 通常被认定为纯心理活动的一些事件,它们给我们带来的身体感受比我们所想象的要高得多,因为人的所有心理活动全都根植于大脑内部的物理过程。即使是静思冥想,也是人的大脑和身体内部发生的生物化学反应和神经认知过程的结果。如果与他人建立连接的快乐没有大脑作为物理基础,那么任何一种药物都无法塑造和诱发这些感觉

- 检测冲突和错误通常是情感体验的来源。假设你在某次考试中得了B,从根本上说,这不一定会给你带来某种情感体验,但是如果你的预期是希望得到A+,那么这就很有可能会给你带来痛苦

- 一般的止痛药不仅能减轻身体上的疼痛,还能够减轻社会痛苦

- 在大脑内部,社会痛苦和物理疼痛确实共用一个神经机制。

- 缺少支持被认为是遭到集体排斥的一种标志。

- 公平这东西看起来有点像空气——没有它时比有它时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 第一,这些反馈信息来自完全陌生的人;第二,即使被试对与陌生人在线聊天完全不感兴趣,但是,只要得到了陌生人的正面信息反馈,他们大脑的奖赏系统就能被激活。因此,即使是那些我们并不想与之产生交集的陌生人表达出他们喜欢我们,也能激活我们大脑的奖赏系统。

- 共情是利他主义行为的催化剂。

- 在某种给定的条件下,我们可以通过多个可能的途径预测他人的意图。第一个途径与心智理论有关。根据对“大脑在一般情况下如何工作”的普遍看法,我们能够利用一系列“如果—那么”去合乎逻辑地推断出他人的可能意图。

- 第二个途径则主要涉及想象力:我们可以想象,在这种情况下自己会怎样做。我们会在头脑中模拟出自己在同样的环境中的反应,然后以这种自然反应为指导,去想象他人可能会有的想法、感觉和行动。

- 动作并不属于心理学范畴,它并不包含任何特定的意义(如手指的上下移动)。相比之下,行为则属于心理学范畴

- 情感共鸣有时导致的只是回避行为,而不是帮助他人的移情动机。

- 构成共情的所有三个元素:心智解读、情感共鸣以及移情动机激发。

- 共情可以说是我们大脑的社会认知成就的顶峰,或者说是社会脑成就的最高峰。它要求我们去理解他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然后以有利于他人以及与他人之间关系的方式行事。

- 进化造就的人类天生就会最大化自己的快乐、最小化自己的痛苦。然而在现实世界中,人却往往会通过克制自己的快乐、增加自己的痛苦去遵从社会规范。

- 进化赋予社会脑的“终极武器”是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这对“双子星”。以内侧前额叶皮层为神经基础的自我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其实是一种骗局。它所包含的东西令我们以为是私人、不可触及的,但实际上,它却是个体的信念和价值观社会化的通道。

- 自我控制能力所推动的并不是个体的目标;恰恰相反,自我控制能力通常是作为一种社会控制工具而起作用的,目的是确保我们遵循社会规范和价值。

- 当我们捍卫自己的信念时,其实是在捍卫社会的信念。我们的私人信念与周围人的信念之间的对应性,使得我们成了对社会有用的成员。这种机制可以确保其他人会喜欢我们,也能够提高社会愉悦相对社会痛苦的比例。

- 我们最深层的自我意识、最强大的意志力,主要是用于保证我们能够得到所归属的群体的青睐。

- 人们在刚刚出生时,大脑是远未成熟的,大脑发育的大部分过程都是在出生之后完成的。而这必然会使得“社会连接”成为哺乳类动物的一种至关重要的适应,因为只有这样,哺乳类动物的幼崽才能得到照顾,同时也使成年哺乳类动物愿意照顾幼崽。本书前面的章节中已经讨论过,这种“必然性”是通过双重机制来实现的。一方面,社会痛苦经背侧前扣带皮层和前脑岛发出一个警告,敦促我们及时化解我们的社会连接所受到的威胁。另一方面,社会奖赏通过腹侧纹状体、隔区以及各种与催产素有关的神经过程,让我们从照看他人中获得快乐,激励我们去关爱他人。

- 随着灵长类动物的出现,心智解读的原型就出现了。位于外侧额顶皮层的镜像神经元使我们能够去模仿他人的动作,从而能够从他人的行为中学习。重要之处在于,这些脑区似乎也是人类的运动中心,这使得我们的行为充满了心理意义。由于拥有了以背内侧前额叶皮层和颞顶交为核心脑区的心智化系统,人类成了能够理解他人行为及知悉他人想法、感情和目标的唯一动物。这种能力非常重要,因此在进化过程中它被选定为默认系统,只要不在执行其他心理任务,这个系统就会自发地启动。在这种自动复位机制的促使下,我们会更多地从社会和心理的角度,而不是从物理角度看待世界。事实上,这种复位还意味着,大脑在此期间屏蔽了非社会推理的神经回路。心智解读是一个非常有力的工具,它有助于我们合理地去追求我们的社会目标、强化我们的社会连接、避免社会排斥的痛苦。

- 在社交圈中的生活并不容易,有时甚至非常困难。我们依靠全世界最复杂的实体——其他人维持生活。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吃的食物、我们用来付房租的钱以及我们的幸福,全系于他人。这个体系远非完美,但是进化已经一再下了这个大赌注,让我们不断地变得更加社会化。

相关文章

  • 【书摘】社交天性

    社交天性:人类社交的三大驱动力 - 我们的价值观塑造了我们的身份认同感,而它又源于被称为“我们”的群体。 - 人类...

  • 社交天性

    《社交天性》这本书从人类本能的角度来讨论社交对于我们每个人的影响。马修·利伯曼是社会认知神经科学领域最著名的学者之...

  • 《社交天性》

    为什么有的人天生善于社交,而有的人总是充满障碍?取材于,社会认知神经科学著名专家马修•利伯曼对大脑天生爱社交的神经...

  • 社交天性

  • 社交天性

    本周在女人课堂女性必听100本书中,听到悠妈会长为我们讲解的《社交天性》这本书。 这是一本干货满满的书籍。刚开始听...

  • 社交天性

    昨天开始看 《社交天性》这本书。这本书主要是讲人的社交本能。人类发展出强大的大脑皮层,并不是用来做逻辑推理计...

  • 《社交天性》

    每日思考,每日精进。 今天收听的一本书是《社交天性》。 第一,大脑天生爱社交?大脑在停止一切工作的时候,会启动一个...

  • 《社交天性》65

    《社交天性》听书笔记: 本书是从人类的本能来讨论社交对于我们每个人的影响。本音频介绍了驱动人类的三大动力:连接 心...

  • 萝卜书摘

    萝卜书摘是一款书摘分享社交APP。 体验了萝卜书摘,想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是书摘,而不是读书。首先阅读分享更加注重...

  • 阅读足迹

    上周读完两本,社交天性和挤挤都会有的。 有关社交天性,其实,这里就是在某种程度上满足大家的社交需要。 挤挤都会有的...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书摘】社交天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jtft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