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知识大迁移》Head in the Cloud

《知识大迁移》Head in the Cloud

作者: 小迟迟爱读书 | 来源:发表于2021-12-22 08:08 被阅读0次

    1.一个成年人学习最重要的目的不是增加自己大脑中的知识含量,而是去不断地改善自己的思维方式。

    你知道曹雪芹,知道《红楼梦》,知道春秋的故事,甚至知道美国的独立战争的过程。这些可能你一辈子都用不上的这些非实用的知识,对于我们改善自己的生活,让我们过上阳光富足、健康长寿的生活有没有关系?这本书的结论告诉我们,这两个之间有着非常明显的相关关系。

    2.无知的和痛苦挂钩?

    比如因为彩票或者拆迁后成为亿万富翁,不久闹出特别多糟糕的事情,挥霍掉,他没法过一个好日子。

    这个现象心理学里有心理学的解释,在这的解释是说,当一个人的大脑当中没有足够多的知识的时候,他也会和幸福的生活离得很远。

    3.什么叫达克效应?

    说最缺乏知识和技能的人,最无法认知自己的这种缺陷。就比如说他们让学生们估分,好多学生考完试以后估分,估分的结果是成绩越高的人估得越准,而且成绩越高的人,有时候还倾向于把自己的分估得稍微低一点。

    而成绩最低的那一批人都高得离谱,估分估得都高得离谱。还包括开车的司机,我们说开车技术最差的那些司机普遍地认为自己是好司机,这个叫达克效应。就是如果你蠢到一定的程度,你知道的事太少,你会发现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具备什么样的盲区。

    你必须有相当的智力才能够意识到自己有多蠢,这是达克效应的浓缩。如果你想找到一个达克效应,最好的范例,你就去照镜子。你自己就是这样的人,你不要觉得你知道得多,因为对于你不知道的东西,你压根就不知道,这个就是第一个警醒的达克效应。

    4.为什么知道达克效应这个事很重要?

    你要理解,我们说什么事你都可以搜,什么事你都可以跟电脑联机,跟移动互联网,把这个大脑放在云端,但是问题是你怎么知道要搜什么?你怎么知道什么时候该搜什么呢?你怎么评判搜的这个搜索的关键词到底对不对?搜索的结果你该采信哪一个呢?都不知道,所以当你在达克效应之下的时候,你是被一种模因操控的。顺便讲一句,模因这个词也是这两个教授发明的,就是我们不能够只去看基因,基因是生物学传递给我们的,模因是周围的文化模式带给我们的。

    当我们陷入在一个固定的文化模式当中的时候,我们会被这个文化模式掌控,这个叫作文化的遮蔽性。你在这个文化的遮蔽当中,你是根本看不出这个文化有什么问题。所以要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生活状态,要知道如果你觉得特别志得意满,觉得自己所处的这个环境已经很棒了,没有什么好改善的了,你要提醒自己有没有可能是达克效应在起作用。

    5.人们到底是不是还需要基础知识?

    这个书的作者整本书讲的其实是一个调研的过程,就他们成立了一个小组,专门在美国进行大范围的知识测验。他要求接受测验的人,你不要查手机,你也不要看电脑,然后你就回答我的这基础知识的问题。

    他通过搜寻了海量的参与答题的人的答案,然后再去匹配他们的生活状态,匹配他们的收入结构,他们住的房子,他们对幸福的评判,他们的健康指标等等。然后来研究,一个人真的具备特别多的基础知识,具备特别多的文化常识,具备很多百科的知识或者物理学的知识,这些人会不会比那些不具备这些知识的人过得要好一点?或者说没有任何的相关关系?这就是一本统计学的调研报告。

    那么这里的问题包括哪些?

    你比如说类似于这样的问题,你应该了解美索不达米亚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两河流域这个你知道。在世界地图或者地球仪上,你能够找到埃及,并且知道它是非洲的一部分,这个不难吧?了解象形文字是古埃及人使用的书面文字,解释基督教在犹太教之后发展起来的原因。

    结果大部分的人能够答对7道,就是这里至少有3道题是会答错的,这个结果并不乐观。那么如果我们换作统计数字来说的话,2010年9月皮尤调查,就是皮尤研究中心,皮尤研究中心所做的皮尤调查发现,41%的美国成人说不出副总统的名字,20%的人认为激光器是靠汇聚声波来工作的,58%的人不知道《白鲸记》一书的作者是谁,其中4%的人说是斯蒂芬·金。

    就证明美国整个社会的无知状态,说尽管美国年轻一代有着比从前历代人都更高的教育水平,但是跟全球同龄人相比,平均而言,他们在文史、计算和技术等环境优越的条件下,解决问题的技能都较弱。

    导致这个年轻代无知原因:

    1.谷歌效应

    “就是研究者找来了一大群学生,要求他们把一些短语录入到电脑里去,这是个很简单的工作,那些短语都是普遍的一些小知识,一句一句的话,没有特别多的相关性。

    其中分成两组,一组人说你录入进去就好了,另外一组人说,你们要尽量地记住这些短语,然后他们就录入。另外一组人说你录入进去好了,另外一组人说你录进去以后,过三分钟我们就会删掉所有的这些东西,就这么一个区别。

    那你觉得,哪些人在录入完了这些短语之后,脑子里记得的短语更多呢?

    有人会讲说,那应该是被要求记住的那些人吧。事实就是,经过了实验以后发现,那些被要求记住这些短语的人并没有显著地和那些没有要求的人有差别。反倒是那些告知他要把它删掉的人,大部分都记住了那个短语里的内容,这个叫作“谷歌效应”。

    就是当你知道你所记得这个东西,你没地查了,你不能够很容易地找到它的时候,你的大脑才会使劲地愿意去记住它。这就是为什么在我们今天大家的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教育普及率越来越高,但是我们脑子里装的东西越来越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2.理性无知

    有很多人说,如果我追求这些知识所付出的努力,大于这个知识所带给我的优势,我就不愿意去追求这个知识。你看你费了那么大的劲学英文,结果后来发现英文用的机会很少,所以我就不要学英文。听起来很理性,你花了那么多的力气,背了很多古诗,结果这一辈子都没有用古诗干过什么事,所以我就不要再去背古诗。

    这个无知是理性的,是我自己选择的。因为我计算过了,万一我要用古诗的时候我搜一下,我也能够发个朋友圈,挣点面子可以,这是理性无知。

    那么理性无知所牵扯出来的另外一个话题就是,知识到底是目的还是手段?就是如果你把知识当作一个手段,那么理性无知是对的。我获得所有的知识,都是为了得到某一个另外的东西,但是如果知识是目的呢?如果知识本身带给我们的效用,是我们自己没法感知得到的呢?这时候你会发现,理性无知实际上是一种愚蠢的行为。

    如果你追求理性无知,这个作者讲你很有可能会陷入元无知的状态,就是达克效应,就是你根本不知道自己该知道些什么,你以为知道那个东西没有用,但实际上是你根本就不知道那个东西的存在。

    6.文科效应”

    “文科效应”就是你不具备百科知识,你只具备文科的知识,它和你的收入之间是没有关系的。当然作者在这里讲说,这只是从收入这一件事来看。你想想看这些文科的知识给你带来的愉悦感,如果它给你带来了极强的愉悦感,让你觉得幸福,让你觉得丰富,觉得开心,觉得对生活敏锐,那这种东西是不能拿钱来计量的

    7.就是如何在这么一个全球性无知的时代成为赢家?

    第一个就是他希望整个社会不要人为地制造求知的门槛,就是你比如说咱们拿到一个药瓶,那个药瓶上标注的很多东西是正常人都看不懂的。标注到大部分人读不懂那里的含义,这个其实就是增加了,整个社会的求知门槛。后来导致很多人说算了,反正我就不看,就放弃这件事得了,这是第一个,对于整个社会的一个倡导。

    第二个就是个人获取信息应该均衡理性

    就是你要小心模因,模因就是我们刚刚前面讲过的,你周围的文化环境给你所带来的那种文化的遮蔽性。你比如说现在我们用手机的时候,大量的人喜欢选择,我愿意接受你推荐给我的信息。当你点了说你愿意接受这个信息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就会被这一类的信息完全包围。甚至有很多像今日头条这样的应用,不问你这个问题,他根本不问你需不需要这个推送,他就给你不断地推送,当你用这种方式去获取新闻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就被整个的达克效应包围。就你只去关注自己,关注那东西就不够均衡,那么我们得去做一些主动探索,主动寻找甚至是意料之外的一些知识的获取。

    就是如果我们每天的眼光就仅仅只局限在我现在需要什么,我只想读我习惯的东西,我只想读很多人给我推荐的东西,那你就会陷入到模因当中,然后出现一种叫作“福克斯新闻台效应”。

    福克斯新闻台的人,他最重要的特点是他只看这个台,他不去看华尔街日报,他不去获得更多的信息来源。而一个看华尔街日报的人,他反过来可能会去看福克斯新闻台,但是他不会把它做为唯一的摄取来源。但是当一个人把这个地儿当做是唯一的摄取来源的时候,他就会被封闭在这里。所以同样的,这个作者给的建议就是不要看太多的新闻,就如果你一天到晚坐在电视机跟前整天看新闻,你就会被遮蔽住,你就只会去重复地选择那些你希望看到的更刺激的消息。

    你要获得知识,你得去读一些书。你要去读一些不是当下发生的最紧要的这些东西,获得一些百科知识,了解物理学的演进过程,读一些诗歌,这时候你才能够在这个时代去获得一个更加均衡的、理性的消息来源。自由选择,自由选择消息来源,而不是任人推送。我们现在大部分的人生活在一个任人推送的世界当中,每天被别人推给你的大量的信息所包围,那个只会强化你的无知,让你拥有更多的达克效应。

    第三个就是以协商的方式解决公共冲突

    就是当我们有一个事,大家意见不统一的时候,最好不要轻易地就讲投票,我们先来投票。有些事是通过投票解决不了的,而且通过投票是很有可能造成非常大的损失的。

    作者说像狐狸一样的广博好过像刺猬一样的专精。就是有很多人喜欢拥有一个专业的知识,他说我只要一招鲜,吃遍天。像我爸爸小时候跟我强调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我爸的世界里面只有数学,他根本看不上狐狸般的广博,他就认为像刺猬一样地深入进去。知道一件事是很重要的。但是现在我们通过学习我们了解,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人,大部分的人都同时会喜欢戏剧,会喜欢诗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知识大迁移》Head in the Cloud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jxqq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