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太阳晒得不得了,赶紧找一家有空调的快餐店,避避暑气。
本想看些“厚书”,但周遭的环境实在太吵,加上午后犯困,就只能拿一本杂志随便翻翻。
看到一篇文章,是关于教育的,恰巧原书我看过,杂志只摘取了书中很小的一部分,但是读完这段文章,发现他的主题是说“一个父母怎样成功的把孩子缺陷的性格补回来”。这不对,因为原书的主题不是这样的,原书里这对父母本身就有问题,他们也在困惑着,是抱着和大家探讨的语气写书的……
杂志只是摘取了文章的一小部分,但是却完完全全歪曲了原著的意思,把一个父母困惑探讨变成了育儿成功典范。如果我没有读过原著的话,岂不是又相信了一条“成功”案例?之前读了那么多杂志文摘,真不知道有多少在“欺骗”着我。
想到这,不觉害怕起来,因为现在大家在追求快阅读:传统的杂志,现代的微信推送……很多都是摘取某本书里的某个段落,大家肯定不可能都读过原著。再加上新闻所谓的“标题党”,非要把标题写的和原文不搭嘎,怎样吸引眼球怎样整……
如此一来,好好的一篇文字被整了容,又用了三遍美图秀秀……从“照片”到“真人”会闹出多少误解,而被这些误解或激励或打击的人们,又会多出多少歪曲的思考,从而又会怎样影响着一个人的生活……
说起书,其实我们平时看人也一样:厌弃某个人的无能,鄙视某个人的谄媚,又会炙热地追随一些人……但是我们产生以上种种的看法不过是通过那个人的一些事而已。
前几天和朋友聊天,朋友说她前几天特苦闷,然后找她许久未见的好闺蜜倾诉,结果好闺蜜来了一句,你过得比我好那么多,你还来和我抱怨?朋友惊愕,问:你怎么知道我过的比你好?闺蜜答:你的微信朋友圈每天都发的状态是那么的惬意潇洒……
额,朋友圈只是一个图片,几段文字。但我们就靠它了解一个人。再加上那些复杂到成书成著的人性秘密,各种误解和鄙夷也就随之根生蒂固了。
再看看微博,微博上经常黑转粉,粉转路人,路人转黑……网友们忙的不亦乐乎,但让大家转变态度的也不过是他说过的一句话,或者做过的一个手势。虚无的网络里,爱一个你从没见过的人,恨一个你一辈子也不可能见到的人,有人站出来骂,就有人站出来骂回去。反反复复的,我真是也迷糊了。
品书只看一段,评人只看一事儿。
但这样所谓断章取义的老毛病似乎存在着,又被大家合理着。
今天还看了一篇文章,是关于中国文人的信仰,文章里说,中国人对哲学的思考往往是一段的,面对落花流水、日落西山,大家都会唏嘘感慨一番,叹生命之短暂,时光之匆匆……但是生命是什么?时间有没有尽头?不,大多数中国人不去管这些,思考到生命之短暂这一段就行啦,下面要想的是怎么及时行乐,不负春光不负卿……很自然的回到现实中来。
所以,当我抛出这些所谓“断章取义”、“矛盾反复”的现象时,我仿佛听到脑子里有一个声音对我说:“是是是,这是问题,但时间会证明一切的!来来来,别放筷子啊,吃好喝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