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的课程记录总是找不到切入点,听课的时候就有点懵,总是找不到感觉。想了两天,都打算三言两大句随便记记算了。是没听懂吗?好像也不是,整个感觉就是在自己头脑里没办法完整呈现,总是碎片。园园说她觉得在大家讨论真实案例时比较有代入感,理论的内容就会有点蒙。当新词汇出现,头脑里又没有对应的词来想象的时候,整体感觉就会乱糟糟。也有可能是懈怠期还没过去吧,整个人都是懒懒的。

今天的课程主题是凝固(固体化),以及实验中必须注意的概念:被操控的变量(自变量)和响应变量(因变量)。但庞老师首先解答了梦瑶小朋友玩磁铁搭建游戏中遇到的“静力平衡中的力学问题”。为何磁铁小球可以搭成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以及其他多边形,却怎么都没有办法搭成长方形呢?


庞老师设计了一组实验并拍成视频来回答梦瑶的疑问。磁铁是双极子,不论多小或者多么大的一块磁铁,它总有两极:S极和N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但N极的磁感线指向S极呈一个封闭的曲线,这也是没有办法搭成长方形的原因,它们总是会不由自主地往一起凑,变成圆形。电子属于单极子(新词汇),要么带负电荷要么带正电荷,一般情况下都带负电荷。

虽然事先准备好了实验器材,包括临时去小卖部买来的王老吉凉茶易拉罐,到了做实验的环节发现还是没法进行。因为去掉拉环后的那点空间根本没办法实现在易拉罐里铺一层冰块再铺一层盐,以及再来一层冰块这样的操作。安安倒是很满意,告诉我凉茶的味道比可乐好多了。
于是我们就静静地观看老师共享的实验视频。将装满冰水的手雷状铸铁容器密封后放入零下58摄氏度的干冰中盖好,几秒钟后,壁厚大约一厘米左右的铸铁容器瞬间被爆成很多碎片,视觉效果非常震撼。

从第一节课开始,我们似乎每节课都在跟“水”打交道,生活中最常见,可以清洁,可以解渴,可以观赏……总之我们一刻都离不开水。陪安安读绘本《火先生的故事》的时候了解到,水在地球形成之初就存在,并最早被人们利用。《星际穿越》里面的那个全是水的米勒星球,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直以来我们所知道的是物质在固体状态下体积最小,除了水。水凝固成冰之后的体积是增大的,就像上面我们看到的铸铁爆炸试验。通过水在液体和固态下的分子结构图我们发现,液体下的水分子之间比较团结一致,抱团取暖。固态下反而很矜持,彼此之间保持一定的结构和距离,以六角形模式冻结,很美很坚硬。

不知怎么话题转到“冰为什么是滑的”这里,大家立刻来了兴趣,各抒己见,被提到最多的是“摩擦力”。庞老师提醒我们要分清“物理规律”和“心理规律”,黑白、冷热、明暗等都属于心理规律,学习科学尤其要将这两种规律切割开来。“摩擦力”是经验的产物,而吸引力才是宇宙法则。我突发奇想,会不会是因为冰的表面存在一层薄薄的水的缘故?研究表明,零下40度的冰面上都有水蒸气存在,侧面证明了我的猜测已经非常接近真相了。


光滑的金属表面类似于冰面,不同的是那个因为电子流动的缘故。金属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小,因为凹凸不平的表面会让接触面与之相扣,动弹不得。就像安安经常会问我的问题:妈妈,为什么我们幼儿园门口的马路上会有一道道的拱起呀?我告诉安安那个拱起叫减震带,目的是使经过的车辆减速,起到保护行人安全的作用,一般是由高强度橡胶制成。

老程同学提到他见过的一种产自日本的水池。一般情况下,打开水龙头洗手的同时,水会四散飞溅,而这款水池巧妙的利用这种凹凸和地球引力,让水流乖乖地流入下水道。真是一款好产品,如果知道哪里有卖的一定要买回来,婆婆在淘米洗菜的时候不穿防水围裙也不会弄湿衣服了。很喜欢日产各类小东西,设计特别人性化,考虑到各种可能出现的状况。任何一种工作,做到极致就是专家。
庞老师给我们留了一道作业,制作盐的饱和溶液,将水分蒸发掉,观察盐的结晶过程。一定很有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