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已经读了一半,因为今天开启新一轮写作,还组建了一个三人帮,所以,还是觉得存一些文字,也存下自己的思考更好些。
摘录1:(P108)作家、神话学家坎贝尔说:“腾出“他人是如何看待我”这个想法的空间给天赐之福。”马歇尔的理解是:为身处痛苦中的人们提供服务的机会,我们就会感受到这份极致的幸福。
在我看来,这是很高的要求与修养,是利已主义的最高追求:利他。抛却掉他人可能会对我的评判,而是用心感受对方的需要,真心诚意的帮助他人,我们需要用心感受这种因为利他而带来的幸福。前天,与一位朋友吃饭,他说,他最喜欢与人交流时看人的眼睛,因为人的眼睛是骗不了人的。我也这样认为。我们的眼睛当中,会透露出内心的一切想法,因此,我一度对微表情有兴趣,虽然到现在仍没有入门,可我一直信任这是一样科学。
摘录2:(P110)这是两段话的对比,特别有意思,现摘录下来:
片断1:太太:你从不好好听我说话。
先生:我怎么没听。
太太:你没听。
改进1:太太:你从不好好听我说话。
马歇尔:听起来,你很失望,你希望在我们的沟通中感受到更多的连结。
太太在听完马歇尔与她的对话后,居然眼中有了泪花。这是一个很典型的复述她的感受和需要中得到确认的例子。你很失望是感受,希望那句话是需要。这使想起我与儿子的对话,经常就像片断1中的情境。我试图想改变,但总是收效甚微。当然,我与儿子的关系没有他们夫妻关系那样困难,但我还是从这个片断中深受启发。复述感受与需要,我不断地在心中确认。
在其后的一段话中,马歇尔还谈到:这样的回应往往会促使对方审视自己的内心。如果我们能够准确地反映了她想表达的意思,她也许还会触碰到其他感受。这时,需要继续关注她所表达的感受和需要,并表达同理,直到她充分表达了相关的所有感受。
摘录3:P111,很喜欢这一页的标题:当我们痛苦得无法同理。
沟通与被沟通者往往会出现角色互换的时候。“有时,如果我们能够坦然地承认,自己正处于痛苦中,以致无法同理对方,他人很可能会反过来同理我们。”从这一段引语当中,我有些爱上这本书。承认沟通当中自己的无助,是需要正确表达自己的感受与需要的。这是用沟通的技巧完成沟通,也就是用沟通达成沟通的目的。
P112联合国前秘书长达格·哈马舍尔德曾说:“你越是忠实地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就越能听到外面的世界。”
当我们痛苦得无法同理,书中介绍了三种策略:同理急救---停顿、深呼吸,同理自己,坦然承认自己正处于痛苦中;非暴力呐喊--如我现在很难受!真的不想来管你们打架的事情,我只想要安静一会儿;暂时离开现场---得到自己所需的同理心,等到心境调整好了之后再回去。
P114页的实例读来有些感动,但我把自己换成护士,我感觉同理最困难的是前面与妻子的对话。我无法理解这里同理的逻辑结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