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那些胆怯、胆小的孩子,往往都是相似的,他们害怕黑、怕动物、怕鬼、怕怪物、怕巫婆,还有恐惧心理。但这些特质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父母日复一日的陪伴下渐渐克服的。
编辑搜图
家庭最大的困扰,就是孩子胆小
最近,刷到一条新闻:
一个两岁的宝宝,一只脚掉进坐便盆口,被紧紧卡住,孩子的哭声撕心裂肺,太让人揪心。
编辑搜图
而后消防来了,一边伸手进去把宝宝的脚往外拉,一边安慰宝宝:
“小朋友不哭了,好不好?叔叔们都来了……马上就好了。”
随后家长也安慰,可无论谁安慰都没用,宝宝依旧哭个不停,家长情绪崩溃了。
网友评论到:
“以后都有阴影了,再也不敢上厕所了。”
编辑搜图
大人都觉得吓人,何况是一个两岁的宝宝。 掉进厕所坑对宝宝来说,是一种惊吓,以后上厕所心理都会留下阴影。
俗话说:”一朝被蛇咬,三年怕草索。“
老人说,是一种胆小,意思是被蛇咬过一次,以后都不敢再碰草索。
由此可见,灾祸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给人心灵带来严重的恐惧。
《儿童恐惧心理学》一书提到:
”恐惧,是一种可以在任何年龄阶段表现出来的情绪,从幼儿至青少年,从青少年至成年。“
有一位英国作家曾说:
“对危险的惧怕,要比危险本身可怕一万倍。”
有很多爸妈,无法理解孩子的恐惧,认为这些“恐惧”是奇怪的或过度的,属于正常情绪。
比如,孩子怕黑、怕动物、怕鬼、怕怪物、怕巫婆,这些属于正常恐惧,会随时间推移慢慢消失。
编辑搜图
殊不知,一旦恐惧被某些危险因素激发,就会失去”防卫“功能,变成真正的“恐惧”,比如,大人被蛇咬,被狗咬。
因此,减轻孩子胆小的困扰,父母对待”恐惧“要有正确的认知。
编辑搜图
不认识“恐惧“的父母,养不出勇敢的孩子
英国哲学家说过:
“恐惧对人的伤害比疾病更严重。”
心理学有一个残忍的“阿尔伯特实验”,被实验的主角,让人感到非常心疼。
1920年,在美国当地一家医院,九个月大的婴儿“小阿尔伯特”,被妈妈像商品一样,以每天1美元的价格,租给华生和雷纳等人做实验。
华生给婴儿送去一些小白鼠,起初,婴儿对小动物很好奇,用手摸了摸它们,没有任何恐惧。
编辑搜图
于是,他让阿尔伯特和小白鼠继续玩,当婴儿打算触摸小白鼠时,华生在他身后使劲敲击钢铁,婴儿竟害怕地叫起来。
编辑搜图
几天之后, 华生让阿尔伯特再靠近小白鼠,这次没有敲击钢条。 结果发现,阿尔伯特看见小白鼠,非常地恐惧排斥,甚至强化到见到带毛的东西就惧怕。
阿尔伯特妈妈,并不了解实验具体内容是什么,就让宝宝参与实验,让他产生严重的恐惧,是一种无知,也是一种伤害。
所谓无知,就是妈妈对孩子的恐惧缺乏认知。由于婴儿年龄偏小,即使害怕,也无法像大人一样,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恐惧。
当孩子哭闹时,很多爸妈情绪崩溃的原因,就是不会解读孩子的恐惧。孩子
编辑搜图
如果父母对”恐惧“没有正确的认知,就养不出勇敢的孩子。
因为,受过惊吓的孩子,未来再面对恐惧,只会越来越胆小,越来越退缩,甚至在童年留下阴影。
有人说,父母只是一个普通人,并非圣人。没错,但你可以通过学习尝试做个合格的爸妈,养育孩子,谁不是第一次做父母呢?
编辑搜图
接纳恐惧,让勇敢并行
自然学家梭罗曾说:
“恐惧与勇敢近在咫尺,而且互相共存。”
因此,克服恐惧最好的方法,就是坦诚接纳,让勇敢快乐并行。之前看过一条短片,虽短短2分钟,但对孩子接纳恐惧很有教育意义。
林晓宇是一个勇敢心细,遇事不慌的孩子。有一次,学校组织户外活动,老师千叮万嘱,大家一定要在安全范围活动。
有个熊孩子,偏偏将一切抛之脑后,拉着林晓宇等人,跑进旁边树林深处迷路了。
在原地绕圈之后,没找到回去的路,胖同学着急确认:“我们是不是迷路了?”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在恐惧之下,其他同学也心慌了,带着哭腔询问:”怎么办?“然后放声大哭,互相指责。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结果林晓宇像水那么冷静,安慰大家:“别慌,保持头脑清醒,就一定能找到出路!“
编辑搜图
他独立思考,仔细辨认周围环境,然后找到大家,初进树林摔倒留下的痕迹,确定方向之后,他听到小溪的声音,最终走出了树林。
爸爸从学校接林晓宇回家,在路上问他:“有什么话要跟爸爸说吗?”
林晓宇惹有所思,感觉自己和别人不太一样,但说不清哪里不同。
最后爸爸进行总结:“你就是你,不要盲目跟随别人,凡事都要有自己的感受和判断。”
编辑搜图
通过父子俩人对话,可以看出勇敢的孩子,背后都有一对勇敢的父母。
心理学家加里·斯梅尔做过一个心理学实验:
他让一个乐观开朗的人,与一个郁郁寡欢的人同处一室。结果,不到半个小时,这个原本乐观的人也开始唉声叹气起来。
这个实验证明,情绪具有传染性。在一个家庭中,恐惧和勇敢,就像病毒一样传染,父母恐惧就给孩子传染恐惧,反之,勇敢传染勇敢。
那如何帮孩子接纳恐惧呢?《儿童恐惧心理学》中提到:
第一步:通过绘画和涂鸦,了解恐怖情绪
很多时候,孩子的恐惧感来源于生活。这个时候,家长可以向孩子了解清楚,他们在害怕什么?
如果孩子怕巫婆,怕长大得太快或太慢,怕血。那么孩子绘画的线条,是不规则、不连续、但很活泼,无规律地占据整张纸,那么可能缺乏安全感。
图片来源于《儿童恐惧心理学》侵删
如果孩子怕被抛弃,怕犯错,怕独立自主,怕失去父母的爱,怕水。那么孩子涂鸦的线条,是不确定、犹豫、非延展,占用纸张空间偏左侧,担心把纸弄脏,在涂鸦和绘画时所用的力度较小,那么可能对环境适应能力较弱。
如果孩子怕昆虫,怕考试,怕医生,怕高空,怕怪物和幽灵。那么孩子涂鸦绘画的线条,是快速地涂画,甚至有些不耐烦、不协调。只是勾勒出人物形象轮廓,没有刻画细节,像一幅还没画完的草稿,那么可能胆小。
图片来源于《儿童恐惧心理学》侵删
第二步:列出清单,分类记录
和孩子一起准备一个日记本,列出令他们感到害怕的事。
比如动物,水,高空,和妈妈分开,去陌生人家里玩,游泳,看医生等。
父母可以将这些恐惧进行分类记录。比如,缺乏安全感类(怕血),适应环境较弱类(怕昆虫、高空),胆小类(怕医生),最后将这些清单进行分类整理。
编辑搜图
第三步:确认病因,对症下药
帮助孩子克服恐惧的最主要方法,就是诊断病因,对症下药,父母可以参考以下3个建议。
第一,避免吓唬孩子
当孩子胆小感到害怕时,父母要避免惊吓孩子。比如,不对孩子说下面这三句话:
A“不听话被大灰狼吃掉。”
B“不好好吃饭的小孩是会被乞丐背走的!”
C“撒谎的孩子鼻子是会长长的。”
第二,避免将恐惧情绪传染给孩子
对环境适应能力较弱的孩子 ,要避免将恐惧情绪传染给孩子。
比如,有些父母小时候害怕打针,童年阴影使,他们一直以来都特别怕打针。
当孩子被医生拿针管扎时,父母不要表现害怕的情绪,否则会传染给孩子,加重恐惧。
编辑搜图
第三,避免标签化的语言,强化孩子的恐惧心理
缺乏安全感的孩子,父母不要用标签化的语言,强化孩子的恐惧心理。
比如,孩子看恐怖电视,听恐怖绘本,大人讲恐怖故事,然后不敢上厕所。
这时候,父母不要标签语言,对孩子说这样的话,比如:
“有什么可害怕的”“胆小鬼”。
编辑搜图
结束
正如《当孩子感到恐惧时》一书中所说:
“恐惧存在的意义就是被克服”。
每个孩子都会经历恐惧、害怕这样的心理现象 ,正是克服了恐惧,孩子成长才能获得独立自主。
心理学家塞尔玛·弗雷伯格曾说:
“没有任何养育方法,可以让孩子完全体验不到焦虑。”
虽然,孩子成长路上诸多问题,方法千万种,但有一点不变,那就是爱,爱能消除恐惧 。
点个“赞吧”分享出去,愿我们的孩子都能战胜恐惧,健康成长。喜欢本文就点关注吧,育儿路上你我同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