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因为一本书而想去一个地方吗?会啊。
而且那本书一定不是游记。
《京都古书店风景》和《京都山居笔记》
你会因为一本书而想去一个地方吗
有一阵子受《你好,独立书店》系列的影响,看了一批关于介绍独立书店的书。所有的书,留下印象深刻的都是关于各色书店的前世今生,唯独看过《京都古书店风景》之后,念念不忘的,是关于京都这座城。
自江户时代起,京都的书肆就成为其独特的风雅征象。古书店能够有相当的规模和产业,可想这该是怎样的一座城。
《京都古书店风景》里记述的是,与那些旧书店主人结识、谈旧事的随笔杂记。经营旧书店,本身难免寂寞和悲哀,但是他们总能笑着谈到“心意”,“自己的心意,只要能传递出去,哪怕仅有一个人领会,就觉满足。”
这个城,便如这里生活的人一样,或者说,这里住的人,都染上了这座城的气息。
作者写这个城和它的旧书店的样子,“黄昏离开时,在长巷里缓缓走着。月季和蔷薇填满楼头屋角的每一处空隙,牡丹和芍药将要开放。有老人在门前花圃浇水,豌豆已结荚。哪一日再来喝茶,看书,写字,等着楼上一直睡觉的猫醒来。“
这样的画面感,让人特别想去。
看过的书,喝过的茶,走过的路,都会记得。
后来就开始延伸阅读关于京都的书,想去更了解这个城。后来还看到一本叫做《京都山居生活》的小书,更是突然感受到什么是向往的生活。
这个书是一个叫做维尼夏斯坦利的英国人写的。她在英国算是贵族,小时候住在“唐顿庄园“一样的城堡里,每天下午5点,才被仆人们带去见身着丝绒礼服、手端金汤力的母亲。
可是她在去过印度寻找信仰和内心的力量后(寻找原力?),去了更东方的日本,最后住在京都,京都的郊区,郊区一个叫做大原的山间,山间的一个古老的日式房子里。
我读到最喜欢的,是她的房子,没有装纱窗,窗户总是大敞着,蝴蝶蜜蜂瓢虫在屋子里自由穿行。为了不让蚊虫那些坏家伙上门,她会在庭院里种植薄荷、驱虫的香草、天竺葵、柠檬、豆蔻这些花花草草。
我一直觉得自己并不喜欢大自然,更喜欢热热闹闹什么都有的城市。直到看到这本小书,简直不止是想去那个京都那个地方,甚至是想在一个有溪流的山居,聊度半生了。
嗯,有溪流的山居,离集市很近,(我还是不喜欢自己种菜),简单的房子,窗边缠绕的金银花散发着甜香,满满一院香草等待采摘。粉色花朵儿的洋地黄、淡紫色的翠雀花,清晨放肖邦的柔板,每日有午睡,夜晚听虫吟蛙鸣。
很多人会把健康啊养生之类的当成专门的事情来做,我觉得只要自然宁静地生活, 生应该是无需养的,自生自灭,时时安详。
《天使爱巴黎》
你会因为一本书而想去一个地方吗如果我去巴黎,首先要去的,一定不是埃菲尔铁塔或者凯旋门,也不是香榭丽舍大街,而是法国的私密花园,蒙马特,拉雪兹,蒙巴纳斯,它们还有一个共同属性的名字,公墓。
我极少看人物传记,《天使爱巴黎》却是一个每年都会翻翻的书。它不是某一个人的传记,而是那些生眷恋着巴黎,死亦不肯离开巴黎的人们的简史,甚至可以说是巴黎私密花园(那几个公墓)的拜访指南。
西方对于墓地并无避讳,甚至拉雪兹更像巴黎市中心的一个街心花园。里面长眠着一些人的灵魂,巴尔扎克肖邦雨果卢梭伏尔泰就不必说,还有杜拉斯、萨特和波伏娃、普鲁斯特、圣埃克苏佩里。所以我一直觉得这里的晚上应该是更热闹一些的吧。
我最想去看看的是普鲁斯特,虽然《追忆似水流年》是我认为最难啃的大部头之一,但是这并不妨碍我对普鲁斯特的膜拜。我曾鼓足勇气翻开过无数回,却没有一回能认认真真地读下去,仿佛捏着鼻子喝最苦的中药,最后还是一口都喷了出来。去看看他,说不定就开化了。
据说王尔德的墓大概是整个拉雪兹最火爆的了,除了墓碑以外,还矗立着一个昂着头不可一世的有着巨大翅膀的裸体男子天使的雕像,这就是死后的王尔德。美丽的过分。疯狂的粉丝在墓碑和雕像上留满了唇印,据说为了阻止粉丝的过分疯狂,还竖起了隔离玻璃挡,然而玻璃挡上很快也是红唇累累。
《天使爱巴黎》这本书里摘选的,基本是文学、艺术以及哲学方面的巴黎天使们。像理学类的人物,并没有涉及。比如像傅立叶,也葬在拉雪兹,但是据说拉雪兹公墓的指引上居然都没有列着他的墓碑方位,可见受傅立叶函数毒害至深心怀愤愤的古今中外大有人在。
雨果曾这样形容巴黎:“一颗星辰、一件杰作、一座凡人的耶路撒冷。”读果这本书,我觉得巴黎怎么也算是个星系,因为它其中闪耀的星辰太多了。
巴黎的美不在于不在于塞纳河畔巴黎圣母院的悠悠钟声,也不在于香榭丽舍大街的时尚先锋,甚至不在于卢浮宫内的稀世珍宝,而是有那些风情万种的魂灵。
《无知的游历》
你会因为一本书而想去一个地方吗伊斯坦布尔。破晓时分。从机场驰入市区途中,曙色初动。旅馆登记毕,出外抽烟,古城的小街,鹅卵石路面,店户人家停在清早的静谧中,天色徐徐转为青白——蓝色清真寺巍然在望,照耀全寺的夜灯犹未熄灭。
这是陈丹青在《无知的游历》开篇的话。
在读《佩拉宫的午夜》,讲拜占庭帝国时期的小说。读不下去的时候,偶然翻到陈丹青的这本书,开篇便是介绍土耳其,画面感特别的强,一下子觉得拜占庭就在眼前。
通常判断是否喜欢一本书,只看开头篇章的句子,喜欢的,便会背过整段。比如读胡兰成的《今生今世》便是如此。杜拉斯的《情人》亦然。那时候总是靠背诵整段喜欢的篇章来打发大把的时光。那时候总觉得好书好文真多。近些年买书多读书少,再找到喜欢的作者也难。但是《无知的游历》首篇开段便喜欢,描述了我想象中的拜占庭的样子,晨曦中的灰蓝色。虽然现在脑细胞明显不够用,但这一段,便应该是记忆中残存的最后一段背诵了。
土耳其只占这本书的三分之一,但是读过以后,就越发有想去伊斯坦布尔的冲动。特别认同木心的话:“今后诸位走访列国,必要熟读该国的人物与史迹,有备而去,才是幸福的出游。”
近些年出游的冲动渐少,恍然惊悟,实则是书读的太少,若读到,必然会想去看看。
今天就先写这些吧~~
曾经因为读书读到而想去的地方有一些,但是好像真正去过的,也就是越南西贡。
那是因为大学时期,特别容易受到杜拉斯意识流文学的蛊惑,写一些文不像文话不像话的东西。
但是却由杜拉斯的《情人》开始,很长时间,能背过开头的整个篇章,由此至杜拉斯的全集,有杜拉斯至伍尔芙,至普鲁斯特,读不下去却还强装喜欢的意识流。
于是很想去越南,尤其是西贡,因为杜拉斯18岁之前生在在那里。她在书里讲过很多童年少年的事情,甚至她的很多小说都以越南为背景。于是特别想看看,溽热潮湿的海边,浮沉的渔船,钟屿石岬角,那是电影情人的取景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