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车司机供给问题一直是供应商的诟病。
供应商在这块一直都采用临时叫车平台来应对,虽然能解决配送问题,但无法灵活处理临时变化的问题——像货款代收、回单回收、卸货之类的……
要一一去解决这些问题,是要花费很多时间去叮嘱来装货配送的司机,同时和供应商负责人这边做好对接,以免因为回单和货款的问题而导致上游和商家发生冲突,甚至影响到末端的一个信誉和效率。
所以在这块,自己一直都十分谨慎,涉及到回单和货款问题的大宗大票货物,一般采用两辆四米二来顶替九米六或七米六的配送,但会影响配送的一个效率和运营成本。当然,这是对供应商而言。但站在分拨的立场,供应商的职责是要对整个项目的清仓和效率负责的。要是太过于替他们考虑,整个项目都会受到影响。
所以在明确了要求下,供应商还是安排了一辆七米六和九米六的大车司机过来。
习惯性地见面和他们打招呼,叮嘱各方面的要求,利用早上外场装车的空隙时间,这个时间司机几乎是闲着的,也更好地聆听。
供应商虽然经过变动,但主要的牵线人依然是他,所以算是老朋友,很多方面都可以商量。
一盘生意,有得有失;总体上是盈利的话,说明项目是可行的。
受外界的影响,成本的上升对市场冲击很大,所以总部这边便下调跟供应商的价格。
供应商在经过调整和洽谈,也重新组织了一匹司机;大多数也是熟悉的面孔,所以免了很多不必要的沟通。因为在前面,已经跟他们沟通过了。
不过问题的是,这匹组织起来的司机出去新的司机外,大多都是以前跑得慢的司机,效率并不高。加上价格的下调,按票改为按月结,他们彻底沦为替车队打工,跑多跑少都一样的钱,当然他们自有车的话,可以根据车型来匹配对应的工资。
好的一点就是,他们的性格相对温顺,容易管教,这倒是值得称赞车队的一点。或许在经过风雨之后,他们变得越来越成熟了。
七米六的司机算是年轻小伙,且在另外一个分拨跑过,因为那边合作的终止,调过来这边跑,算是不用怎么操心。
剩下的九米六司机是中年的大叔,之前是公交车司机,看起来很憨厚。跟他说话时,兴许因为外场声音嘈杂的缘故,他总爱侧着一只耳朵去聆听。刚来的时候,满嘴都是广州话。我是属于那种能听但不会讲或者很蹩脚的那种,但沟通中双方都无缝隙嫁接起来,算是增强了不少自己的语言信心。
他看上去并不算聪明,但什么都听,什么都爱问,而且为人做事总给人一种踏实的感觉。
像安排他七点到,他一般五十分就停靠好车辆,进办公室拿单装车,我一般都是快八点半才赶到,然后去处理异常。
不过前期,就没那么轻松,像常常夜里都要拿把卷尺量货物的大小,观察货物的形状来决定次日使用什么样的车辆装走去进行配送。后面,因为熟能生巧的缘故,只保留了后者的习惯。像一票就三吨以上配送的,通常都是老客户来的,货物形状统不统一,还有网点究竟是方数准还是吨位准也是得知一二……
在慢慢的熟悉当中,发现新来的司机适应能力还是值得称赞的,因为大车涉及的问题还是蛮多的,通常都是两个地址两票货,有时还会三票货,但会用托盘和纸箱货的两票不同来区分,以免货物的混淆,导致事情的严重化。
之前的领导给了很多建议,有些不懂的地方总会缠着他问,这点在后来确实得到很大的提升,工作期间的差错算是降到了冰点。
为难的是,货款的及时核销。
虽然在全国货款核销率都是排在前茅,但所在毕竟是大分拨,票数都是数一数二的多,肯定有所区分。
懂得司机们的为难,又让自己在总部和省区面前难堪,所以通常都会告知司机一星期内核销,并且以和他们车队的费用核销为缘由去做相应的沟通,这才避免了很多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