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第一次给全国老师们分享我的经验时,心里想的特别简单:在网络上我给孩子们都能够上感兴趣的课,老师们和孩子们一样,我直接分享我的故事就可以了。然而有人告诉我:“你的格局要大,你要站在培训师的角度上来思考老师需要什么,他们听了你的分享后他们是否愿意立即行动?你要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待问题。”
当我成为了一名有经验的培训师,开始尝试做项目策划,从方案到教师培训内容、人员、社群化运营等等,有人又告诉我,你的格局要高,要站在一个运营管理者、课程设计者来策划方案,了解老师们的需求,链接讲师……
慢慢的,我经常听到有人告诉我这个词——格局。我开始思考,我不就是一个小老师吗,干嘛需要那么大的格局?
当我和其他老师一起出来学习时,我突然发现了我的“格局”。听课后我看到的是课程中的闪光点,看到的是一位老师陪着孩子们一起唤醒、穿越、编织的过程,而很多老师看到的是别人的缺点、不足,看到的是无法达到某位老师能力而“放弃”。我愿意主动交流,期待在交流中有所收获,我愿意每天记录,让自己的学习留下沉淀,而很多老师站在一边闲聊,宁愿晚上刷刷手机也不愿意记录思考。
我不禁开始怀疑自己,是自己“另类”格格不入,是自己出了问题了?如果是这样的话,我宁愿成为“异类”,因为格局不同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