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十六岁以前,我最爱吃(喝)的饮料是牛奶。我对吃饭真的提不起兴趣,说句实话,食物对我来说是生物活动必须的养料,如果人类发明一种胶囊,一天只吃一颗就能供给全天必需的营养物质,我第一个站出来赞成。因为吃饭真的太浪费时间了,这时间用来干什么不好?
在我十八岁以前,我的吃饭问题是家里的头等大事,三个月我妈就没奶了,我喝新鲜牛奶、羊奶到五岁。从此开始吃饭就是我最头痛的事,简单说来就是吃饭像吃药。中学时代我的体重维持在八十六斤,我的身高是165厘米。
一、妈妈喊你回家吃饭
吃饭痛苦还必须得吃,吃饭也成为父母关注我最重要的方式。记得有一天我刚长途旅行到家,那时候是半夜一点了,我寻思着爸妈都睡着了,轻轻开门进屋,卧室传来一个声音:“你饿吗?快吃点东西。要不要给你做碗面条?”那一刻我真的是崩溃的,想起无数次开心的、疲惫的、兴奋的、郁闷的我,一脚踏进家门,迎面而来的都是“快点来吃饭。”的催促;其中的错位是,你端着一兜子在外不能表达的感受到家,想卸下来,一进门的这句话又是一个二两重的要求或者说请求,把你所有想放下的东西都又塞了回去,而且加重二两。“要求”的意思是,你最好赶紧提着一口气,“去做”什么。而我每次都要说:“我先坐下喘口气可以吗?”
可能在父母眼里,孩子永远是孩子,你到了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还是孩子;他们也真的不懂什么心理需求、期待、共情、陪伴,这那的,这大概是近六七十年西方(主要是美国)心理学家才拽出来的词,我们父母那一代的人内心有着六十年代大饥荒的烙印,所以总是以“你吃了吗?”“快来吃吧!”表达爱与关怀。这么说有点勉强,也许在他们心里,人生就是一连串的“事件”,一天可能也是一连串的“事件”,完成了,就圆满了,没有太多的感受不感受这样的东西——作为一个生物体活下来最重要,最多活出点体面,那就更圆满了。
二、饭局上的”千斤顶“
有几年我每个月有一半的时间都在饭局和聚餐中度过,剩下一半的时间我独自吃饭。一般来说饭局的桌上都有十几个人。过了好几年,我才意识到,我在饭局上经历的痛苦。
饭局上的话中话、微表情随着人物关系一直在改变,我接收到大量的信息,却没有消化的能力;有一度我感觉到饭局上处处都是杀机,有人会抛出绵里藏针的语言去试探,甚至是去伤害(你接不住就是伤害)。其过程堪比任何一部武侠小说的武林大会。
曾有一个来自东北的易经老师,在饭桌上黑着脸毫无征兆地骂我,我们往日无冤近日无仇,而且那是我和他认识的第三天。有一个他的学生替我打圆场也被他骂,而和我相处四五年的两个人什么话都没有说(她们大概也被吓坏了)。
我竟然一声不吭吃饭了那顿饭,因为我觉得我是饭局的主人之一。
你知道一棵草把自己当成千斤顶是什么概念吗?
这就是我在一次心理咨询中,和我的咨询师谈到那段经历时说的一个比喻。那次咨询以后,我的心脏好像出现了一个筷子头那么大的洞。也许这个洞早就有了,而我终于看到它了。
我不会再参加这样的饭局。
我的意思是,我不会再继续自己”千斤顶“的人生模式。
三、我学会了吃饭
前面说到中学时代我的体重是八十六斤,实际上大学第一个学期,四个月,我就增重到了一百二十斤。我每天吃四顿饭还觉得饿。后来我意识到这是抑郁的一种表现。
作为一个西北人,十八岁以前我的食物主打是:土豆、大白菜,夏天是茄子、豆角,全年配菜是西红柿,我吃过的螃蟹,十个手指头数得出来;鸭子我只听说过北京烤鸭;我的最爱是羊肉。十八岁以后我的饮食习惯发生了巨变,第一次吃到了面线糊、肉粽、姜母鸭还有各种海鲜,这些东西也成了我的最爱。我想我是从那时候开始改变的——单一的饮食也养成了我固执的习惯;我开始接受新事物了。
不再参加饭局的这几年,我开始自己炖汤、做简单的蛋糕、做酸奶。前面忘记说了,从小因为吃巧克力发烧一次,喝饮料休克一次,所以家里禁止我吃所有的零食,偶尔可能有点果脯。加上我本身对食物就厌烦,很少吃零食。这训练了我自然的味觉——凡是食物里添加味精和各种添加剂,我很快能吃出来。前几天我买了一瓶饮料想尝尝,喝了两口我就扔了。
了解自己可以省很多力气,比如对着一货架饮料不用挑来选去,拎起一瓶农夫山泉就走。
继续说这几年。这几年我开始自己做吃的,基本不在外吃饭,就很少剩饭。有一阵子我发现我总是吃撑,我想了想,发现我很少去感觉我到底吃了几分饱。一次朋友请客,她很关心我,夹了很多肉给我,最后我吃撑了,一夜没睡安稳。从那以后我吃饭的时候就去感觉自己,到达七八分饱我会立刻停下来。
一次家宴长辈劝酒,她可能就想让我多喝一口红酒,我没继续喝,为什么?因为虽然我喝了小半杯,那一刻我可是一口也喝不下去了。也许你会问,多一口都喝不了?那以后怎么办事呢?这个问题我想过,如果辜负了别人的好意怎么办?扫了人家的面子怎么办?最终我得到的答案是:尊重自己的人才能赢得尊重。(特别欣赏朋友的一句话,是观摩他给员工培训时听他说的,“服务有缘客户、优雅告别无缘客户。”)
现在的我:有食欲、对自己的量心中有数、能喊停。
我终于学会了吃饭。
四、其他
最近我有个一变化,看一本书只要有厌烦我就马上放下。原来我意识不到这一点的,以至于一度我看到书就想吐,你知道作为一个业内知名”学霸“,遇到这种情况会恐慌的,不看书比不吃饭问题还大。
在《热锅上的家庭——家庭问题背后的心理真相》这本书中提到,夫妻双方越分离,才会越亲密。因为独立和不同会让你自由,而自由会让你在很多方面没有压力,反而更愿意在一起。
对于一个爱书的人来说,和书培养这样的关系真的一样重要。
除了吃饭能停、看书能停;有一天和朋友聊天,我忽然不想说话了,就打了招呼挂了电话。
我谈的不只是吃饭、不只是书、不只是谈话,你懂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