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简书》,缘于两年多前,一个朋友觉得我能写出几个字,推荐我到《简书》学习锻炼。那时候写了两篇小感想放在私密文章里,没有公开。后因工作太忙,没有在此深耕,直到半个月前,连续日更了十五篇文章。
吸引我的,就是《简书》的简单
现在各种形式的内容平台很多,颇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感觉。但大多以图片、音像作品为主,展歌喉露舞姿,秀身材秀脸蛋,卖厨艺出绝活,说明星道八卦,很是热闹,相当短平快,贴近人间烟火,尽显生活气息。但总感觉热闹中尽显浮躁,平泛成灾难见升华。 如果说这些是生活,那文字才是生活的积淀;这些是人类的外在展现,文字才是人类的内在灵魂。透过文字,可以窥见几千年的沧海桑田、历史变迁、血雨腥风和锦绣繁华。可以透过文字感受作者喜怒哀乐,人间悲欢离合和坊间恩怨情仇。而《简书》恰恰是以纯文字占主体的内容平台,我喜欢这种纯文字的表现形式,让内心在指尖流淌,也在他人字里行间中感受共鸣。所以,阅遍千山万水,还是这里最美。“梦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归处就在《简书》里”。
触动我的,也是《简书》的鼓励
本人性格好静,不善交际,爱好读书,喜欢写写记记。也曾夜半读书到天明,也曾枯灯疾书不知困。以前从事好多年文字工作,写了一些官样文章,但苦熬出来的文字不是行云流水的内心表达,而是精心设计的堂皇之声,时间长了感觉好累,换了一个岗位,工作之余只想执笔说我想说的人想说的事,以自己的表达方式组织想说的话。兜兜转转在一些平台有过一些文章,无奈读者甚廖。曲高和寡、知音难求,这都可以用来安慰自己,也仅仅是安慰自己。其实,现代社会节奏很快,能安静下来读一篇文章的人不多,加上自己的文字吸引力不够,自然看得人不多。但《简书》里有颇多文字爱好者,同道中人多,志趣相投者众。我发了十多篇文章,都有上百阅读量,好一点的有二三百、三四百阅读量,对我鼓励甚大。我把文章发同学群朋友圈里,获得了不少同学朋友的真心点赞,一些人还专门注册《简书》给我点赞。也有朋友在群里说《简书》是个很好锻炼文字能力的平台,很不错。这些肯定和鼓励,正是文字的魅力带来的,而让我的文字能散发一些魅力的,正是《简书》。人说知音难觅知己难求,《简书》可能就会破解这道难题,让你“以文觅知音,开弦有人听”,那何不开始呢?所以,我来了。而且,开始喜欢了。
成就我的,将是《简书》的积累
书,一页一页。文章,一段一段。故事,一节一节。沈括著《梦溪笔谈》,讲述了一个一个的事件和现象,都是平时之积累。蒲松龄著《聊斋志异》,干脆在路边凉亭摆个茶摊,路人喝茶讲故事,他就倒茶写聊斋,宋慈著《洗冤集录》,里面基本是他一生办案方法和体会,像个人工作笔记合本。现在市面还有好多书籍,不都是这文集那选集啥的吗?说这些,意欲表达万丈高楼平地起,传世大作或流行名作也都是靠一点点积累,量到了自然上升为质变,那就是化茧成蝶展翅高飞了。
当然积累需要坚持,坚持除了自身强打鸡血外,还需要外在条件。以前储存零钱,起码要有一个储钱罐吧。要坚持写文章,以及时收集个人思想火花、内心灵感,不断提高创作水平,起码要找到一个让文字积累的平台,而《简书》我认为正好。
腹有诗书气自华。酒香不怕巷子深。《简书》给了文字爱好者一个灵魂安放的港湾和放飞梦想的舞台,相信时间会很好成就《简书》, 《简书》会更好成就广大文字爱好者。———《简书》,并不简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