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不忘之交
咸丰三年,曾国藩为了备战太平天国,在长沙创办湘军。
一天,他接到一封署名“罗江布衣”的来信,信中陈述练兵备战的各种方略,见解独到,条理周密,让曾国藩很兴奋。
两个人见面之后,曾国藩发现,这位“罗江布衣”,正是他的旧相识李元度。经过几次见面和书信来往,李元度在第二年出山,成为曾国藩的秘书。
由于李元度吃苦耐劳,做事认真,文笔出众,不久之后就成为曾国藩的得力助手。
曾国藩带领湘军初次出师,在靖港之战大败于太平军,他无法面对残酷的现实,投水自尽,幸亏李元度提前有所准备,派人救下了曾国藩。
兵败之后,湖南官员都讥笑曾国藩,很多朋友也都疏远他,不相信他能带领湘军打败太平军。只有李元度不离不弃,多方开导,让曾国藩重整旗鼓。
在此之后,李元度与曾国藩同甘共苦,形影不离,无话不谈,这样让两个人的关系迅速升温。
后来,曾国藩经历“湖口兵败”、“南昌围困”时,都被李元度解救于危难之中。这三次被曾国藩称为“三不忘”,这也成为两个人一生关系的基石。
二、走向分裂
李元度有别人无法替代的优点,对曾国藩忠诚,有血性,战斗时中奋勇向前,有湖南人独特的坚忍。
但是李元度也有书生固有的很多毛病,虚浮不扎实,决策轻率,骄躁轻敌。
曾国藩认为,李元度领军作战并非他的擅长,他更适合做秘书的工作。但是李元度经过几次领军作战的胜利,自认为文武全才,期待有更大的施展才能的机会。
咸丰十年八月,太平军几万人进攻安徽,李元度主动请缨,防守安徽的门户徽州。出战前,曾国藩特意对他约法五章,让他谨慎作战,以免贻误战机。
李元度立功心切,自作主张,在徽州主动出击,四处为战,造成徽州失守。他没有勇气舍身取义,最后弃城而逃,导致安徽门户大开,太平军长驱直入,差一点造成曾国藩大营的覆灭。
战败后,李元度推脱责任,没有悔过之心,又擅自离营回老家。曾国藩非常愤怒,于是参奏李元度以示惩戒,而李元度也怨恨曾国藩,于是两人中断了往来。
让人想不到的是,李元度之后转投到曾国藩敌对派的阵营中,想东山再起。由于各种原因,又被曾国藩两次参奏,名誉扫地,被罢职回老家。
三、冰释前嫌
在家乡,经过几年的隐居著书,李元度的心绪渐渐平息开朗,反思了自己的过错,开始与曾国藩恢复书信来往,两个人摒弃前嫌,重归于好,并与曾国藩结成了亲家。
回顾曾国藩和李元度之间的恩恩怨怨,是是非非,让我有了几点感悟:
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即使是曾国藩的气度非凡,第一次参奏李元度时,由于愤怒的情绪和战争失利的情况,不听李鸿章等人的劝阻,结果造成了一系列的影响。
曾国藩不同于常人之处,就是每日自省,不久后,就在日记和书信中有了后悔之心,认为当初的决策过于草率。
反观李元度,缺乏自省,兵败之后不吸取教训,拒不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且在不久之后转投敌营,丧失了做人的基本原则,也为后来的失败埋下了苦果。
我们普通人没有曾国藩的格局气度,但我们可以学习他自省的能力,才能保持做人的底线,做事的时候三思而后行,少犯错误。
我们不但要了解自己,还要善于了解别人,才能在现实生活中,处理好复杂的社会关系。
2、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
曾国藩在靖港之战大败于太平军之后,痛定思痛,改变作战方略,逐步形成了“结硬寨,打呆仗”的作战思想,并且坚守这种作战思想,在之后与太平军作战中,不断取得胜利。
李元度兵败后不思悔改,反而另投新主,在浙江做战时,没有及时救援,杭州守军,又贪功请赏,不久后就自取其辱,黯然离开官场,最终竹篮打水一场空。
我们为人处世,要有自己的做人原则底线,不能突破,不择手段只会自取其辱。
做事的过程中,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持之以恒地坚持,才能取得人生的成果。
3、柳暗花明又一村。
李元度在归乡之后没有颓废消沉,而是过起了出世超然的园林生活,并著写一部大书《国朝先正事略》,为清代唯一一部大型人物传记。此后,他又完成了多部著作,终究青史留名。
由此看来,李元度被罢官归乡,反而发挥了他自己的特长,著书立说,未尝不是一种因祸得福。
人生无常,往事成败转头空。只要人能够放下功名利禄,恩恩怨怨,泰然面对自己,终究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人生不留遗憾
曾国藩去世后,李元度因为没有在生前再次拜见到曾国藩,非常悲痛,做诗十二首,表达对曾国藩的怀念。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在有生之年,不论是与家人,还是与亲朋好友,有了矛盾要及时化解,以免留下人生的遗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