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有做过21天的计划,比如坚持21天跑步;坚持21天爬楼梯;坚持21天学英语;坚持21天早起;坚持21天画画,等等。然而,21天之后呢?相信很多人也许跟我一样,又回到了起点,感觉像是在原地转圈圈。
图片来自华为手机杂志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惰性和拒绝被他人改变是人类的天性,21天还不足以让人的生物钟将一个行为调成一个像穿衣吃饭那样下意识的动作。过早放弃,只会让人间患歇性努力症。加里.凯勒在《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里说过自律平均需要66天才能变成习惯,而不是21天。
听一个朋友分享过一个故事。他说大学宿舍有一个穆斯林的同学,每天天没亮就起床去做祷告,做完祷告洗漱吃早餐,然后去教室,每天如此,风雨无阻。我朋友就问他:“你每天起那么早,不累吗?趟床上睡个懒觉多舒服。”那个穆斯林的同学说:“不累啊,我们穆斯林的人每个人都这样,已经习惯了。”
好一个“已经习惯了”!不过穆斯林这样早起做祷告的习惯应该从《古兰经》出现起,就已经形成了,一直延续到现在。因为古兰经把从黎明前开始做祷告写进教义里,早起做祷告已经成了穆斯林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件事。
我曾为能让刚上幼儿园的女儿从厌恶刷牙到养成每天早、晚自主地刷牙的好习惯而感到骄傲。她每一个好习惯的养成,不知包含了我多少怒火和她的恐惧,也许有时候我在孩子眼里就是一个巫婆。
“妈妈,我不想吃了”,她小声地说。
“不吃今天就打叉”,我压着怒火。
“打叉就打叉,反正我也只有一个叉。”
“对,是只有一个叉,但是又得重新开始。”
-坚持21天吃完晚饭;
-坚持21天晚上练小主持人;
-坚持每晚睡前至少看一本书。
这是她五月初定制的计划,奖励是一本叫《揭秘身体》的翻翻书。每天完成后就在相应的格子里打勾;若没有完成其中一项就打叉,而且之前的勾都不算数,得从零开始计算。
到了五月底,她已经坚持了25天,是25天,而不是21天,并且顺利地获得了奖励,还额外的获得了《小王子》。在这“漫长”的25天里,她有好几次因为困了而没有好好练主持人,我就对她说“那今天就打叉”,她马上说:“不要”,然后继续坚持练完才睡觉。
还好,她终于熬过来了。而且现在即使不需要我陪练也能自己练完。
在这25天里,她唯一能够主动并且十分乐意做的就是看书了。每天都要看1-3本绘本故事书才睡觉。
在接下来的21天里,她依然要做到上述的几点,为了获得下一本她想要的书。然而,这第二个21天,她有点坚持不住了,已经开始不在乎是否打勾。像极了曾经半途而废的我们。
图片来自华为手机杂志奇普.希思和丹.希思在《瞬变》里指出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是困难的,但是他们在书里提供了一个叫“大象——骑象人”的模型来帮助人们改变行为习惯。
这个模型有三个步骤:
1.指挥骑象人。当选择太多没有具体步骤的时候,骑象人就倾向于不行动,所以要先找到榜样(即亮点)。
2.激励大象。让它看见具体的场景,产生急迫或愉快的感觉,缩小改变的幅度,给大象建立信心。即先看见,而后感觉,最后改变。产生感觉是激励大象的重要环节。
3.营造环境。设计一个让正确行为更容易发生,让错误行为更难发生的环境。如果你想专注把一件事完成,就要把自己放在一个合适的环境里。还需要阶段性给予小奖励,比如给大象香蕉,让大象知道它已经完成了一部分,离终点不远了。
书中还指出“看似顽固抗拒,实则方向不明。看似懒于改变,实则精疲力竭。看似人的问题,实则情境问题。”孩子坚持完成了第一个21天已经非常棒,这是个阶段性的胜利,在接下来的21天里有懈怠的表现,主要还是因为有些精疲力竭,我们需要“缩小改变幅度,让改变小到可以轻松取胜的程度”,多设计几个阶段性的小奖励,让孩子知道她离目标又近了一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