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过得很闲散、很舒畅,除了吃喝玩乐,陪女儿玩,看看剧,其余的时间用来看书。
书架上没拆封的书实在太多,每每发现了一本好书,就如获至宝带回家,摆在书架上才算心安。
过年这几天陆陆续续读完了三本书,从哲学散文到传奇小说再到婚姻关系,都是信手取来便心读,闲下来就翻,至于留下了什么,不 刻意强求,享受过程更重要。
刚读完的《亲密关系》,作者以对几对夫妻的深度访谈为例,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对亲密关系进行层层深入地分析。
“家族谱系图”是访谈中的一个有力工具,通过对夫妻双方家族中人际关系的分析,总会发现一些神奇的巧合,发生在上一代,甚至上上代的关系模式又莫名其妙地出现在了现在的家庭关系中。每个人都是带着基因密码的使命,甚至于关系模式都在代际之间无意识的传递,但身处其中的人就如被诅咒了一般不明就里地重复着一个死循环的噩梦。
一个年轻人如果没有真正从他最初的情感依恋中挣脱出来,那么他会发现,当他人到中年时,放手让自己的孩子离开他,去过他们自己独立的生活,对他而言是一种极其困难和痛苦的事。他自己没有从内心完成离家的过程,因此,孩子离家对他来说也是一种无法忍受的过程。
不仅关系模式会复制,陷入熟悉的关系模式窠臼里无法自拔。而且人生早期未完成的人生使命,迟早还会再次显露出来。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些中年人幼稚的行为,叛逆的状态就像青春期的孩子,那可能就是他在完成他早年未竟的问题,中年危机之时还需要应付青春期时尚未完成的功课。想来有些不可思议,但却就是实实在在在亲密关系中演绎。
其实在这之前我一直在读积极心理学的书,再回头来读精分的东西,虽然逻辑上是通的,作者的文笔也还不错,访谈的过程如故事般展开,一步步推进,讲述亲密关系的来龙去脉。婚姻中的两个人是怎么选择?怎么展开?怎么矛盾重重?怎么修复……理论和方法都有,但我还是觉得精分的东西缺乏科学的数据,一种感觉上的猜测、分析、提取与指导,但也确实多了一个解读亲密关系的角度。
“投射性认同”实在是个太虚幻的东西,使得亲密关系达成了神不知鬼觉地默契,但这份默契并没有延续开始时相互成全的幸福,却变成了日后彼此折磨的无休止,争吵由此开来,痛苦由此而生。
两性的世界太复杂,如何既保持独立,又拥有亲密,此书给出了答案,那就是——做一个自主的人,尊重个体的特殊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