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让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旁边的人对你工作的努力程度有什么影响?如果他人努力工作,是否会鼓励你也同样努力?
研究人员让38名学生两人一组在电脑上玩反应时间游戏。有时任务在同一个屏幕上,有时任务在彼此相邻的不同的屏幕上;有时能看到同伴在做什么,有时却看不到。
研究人员暗中控制了这个游戏,两个学生中有一个人的任务更困难,这使其更加努力地执行任务。之后,研究人员来测量这对组内另一位成员的影响。
主要研究结果
1. 如果旁边的人都在努力学习,学生则更有可能在一项任务上更加努力。
2. 即使一个学生看不到另一个人在做什么任务也没关系;如果另一个学生努力学习,仍然会鼓励他人也这样做。
为什么会这样?
这可能是由于从众效应,也就是人们接受周围人的行为。一个原因可能是人们本能需要模仿周围的人。另一个原因可能是,作为人类,我们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想要给人留下好印象。
“如果旁边的人都在努力学习,学生则更有可能在一项任务上更加努力。”
这个研究结论很容易让我联想到图书馆,无论是上大学时,还是现在工作时间,只要有机会我都喜欢泡图书馆。没有看到这句结论时,只是一个经验性的感受:在图书馆更容易看进书去。
学校图书馆一角三十年前的高考,父母没有多少文化,指导不了我填报志愿。加上自己发挥失常,心情太差,胡乱填写了一通志愿。结果被调剂到了师大的学校教育专业。那时候的录取通知书,可不像现在这么精美,姓名、专业等都是手写的。填写录取通知书的老师也真省事,录取专业写了一个简称“学教”,还写的非常潦草。因为对专业不熟悉,我实在看不出来是什么专业。还误会是不是老师将“数学”写倒了。有这样的误会也是因为自己当年数学考得最好。可转念一想,我是文科生,绝对不可能。直到一位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告诉我们,那是学校教育专业,简称“学教”。作为一名学生,知道师范大学有中文、数学,学校教育将来干什么的?校长说,运气不错的话,可以到对口的师范学校教书。那是一个师范学校风光的年代,我还暗自庆幸。真要这样,那不是比中学好多了?心里那个美啊。
可是一进大学门,我们就被浇了一个透心凉。入学教育时,老师竟然说:“同学们,既来之则安之!……”理想很丰满,现实好骨感!那时候,钱钟书老先生的《围城》风靡大学校园,钱老曾在《围城》里提到一条著名的高校学科鄙视链。“在大学里,理科学生瞧不起文科学生,外国语文系学生瞧不起中国文学系学生,中国文学系学生瞧不起哲学系学生,哲学系学生瞧不起社会学系学生,社会学系学生瞧不起教育系学生,教育系学生没有谁可以给他们瞧不起了,只能瞧不起本系的先生”。而我就是教育系的学生,其中悲苦无以诉说。出身贫寒的我,一度消沉,感叹考上大学也改变不了什么。好在消沉一段时间之后,我选择接受现实。如果专业无法帮助我就业,那我就学英语吧!于是就有了文章开头的泡图书馆。南行讲话之后的大学校园远不如八十年代的大学校园,弥漫着商业气息。记得那时候每个系(后来才有学院)都有一个录像室,老师忙着挣钱,学生高喊“六十分万岁,多一分浪费!”为了让自己能沉下心来读书,我选择了图书馆。只有那一方天地让我心安,或许别人认真看书的样子影响了我,而我或许也成为别人的一道风景。
如果有可能,我一直想将家里的客厅改造成图书馆一角。如今的家庭客厅本来也很少有会客机会,为何不可以呢?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背影长大的!希望我们彼此成为对方的风景!
秉持全人教育理念刘启辉,青岛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副教授,出版畅销书《学习好其实并不难》《其实你不懂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