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读过的很多书中,都会有颠覆认知的观点,而《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中颠覆认知的观点最多。吸收了这些观点,你将拥有一副全新的看世界的眼镜。
本书采用对话体的形式,详细阐释了阿德勒心理学中的重要思想。在看这本书时,我有时觉得自己就是书中那个敏感、自卑的青年,而哲人在解答青年的困惑时,也解答了我的困惑。最终我与青年一起收获了一个明亮的世界。
一、“原因论”还是“目的论”?
在我们的认知中,一件事情的发生一定有原因,所以我们常常用原因来解释发生的事。但阿德勒思想认为,其实以前发生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么看待那些事,你怎么看待那些事决定了你行事的目的,而你的目的最终决定你的行为。
阿德勒思想就是要帮助我们摆脱“过去”。每个人的人生都可能发生不幸的事,但有些人选择坚强、选择依然热爱生活,而有些人选择堕落、选择仇恨。所以如果你觉得自己不幸,那不是真的,而是你选择了“不幸”,你选择“不幸”就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关注。你完全可以选择自己要走哪条道路,关键看你有没有勇气选择“幸福”。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是原因在起作用时,真正起作用的其实是人的目的。
当一个孩子在课堂上总是捣乱、屡教不改时,我们会跟家长探讨他过去经历了什么导致他现在的行为。比如他在家总是被负面忽视,他的父母总是把他跟优秀的同伴比较等等。但其实,过去的经历并不是他现在捣乱的原因,他现在捣乱的目的就是为了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知道了他的目的,就不难解决这个问题了。既然他希望被关注,那就让他当小老师,站在台前,让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当得到了足够的关注度后,他自然就会停止捣乱。
二、“为他人”还是“为自己”?
“人的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其实对这句话我们每个人都深有感触,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而所有的相处都会带来快乐也会带来烦恼。但怎样摆脱这种烦恼呢?
我记得大学时代关于“暗恋”有个说法是:我爱你与你无关。当时觉得这句话很酷,现在才知道这句话是阿德勒的重要心理学思想:区分开自己的课题与他人的课题。
很多时候,我们做一件事考虑更多的不是我想怎么样,我应该怎么样,而是别人想怎么样,别人会怎么样。如果我们真的能区分开这两个课题,我们在人际关系上的烦恼将大量减少。
比如我们有时看到领导不好意思打招呼,因为怕对方无视自己;我们选择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因为我们选择了父母想让我们学的专业;我们不敢在人前自由歌唱、表演,因为我们害怕别人的嘲笑;我们好好学习,因为我们希望父母为我们骄傲……
我们因为太在意他人是否认可自己而失去了自由和幸福。所以阿德勒思想强调,我们要弄清楚,我怎么做是“我的课题”,别人怎么想、怎么对待我是“别人的课题”。我们既不应该也无法干预别人的课题,但同时,我们也无需为了别人的认可而把自己的人生活成别人期待的样子。
此外,我们常常认为“表扬”和“批评”是重要的教育方式,认为“表扬”是更好的教育方式。但本书作者却提醒我们看到“表扬”本身的不平等性:当我们表扬孩子,其实是把孩子当成比我们低一等的人,这是建立了一种垂直关系。而自由的人生需要建立的是平面关系:你不会因为挣钱多而被丈夫看低,丈夫也不会因为挣钱少而被妻子嫌弃。因为你们的价值不能简单地通过挣钱来体现,而你们也不会因为挣钱多少而建立垂直或者隶属关系。
当我们与所有人建立了平面关系,我们才不再担心被批评,我们也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三、“在路上”还是“在此刻”
我们常常设定目标,比如,上好大学、进好企业、拥有稳定的家庭,我们认为这样的轨道才是幸福的人生。这是把人生看成一条连续的线。当我们把人生看成一条线时,我们就保持着“在路上”的状态,眼睛紧紧盯着目标和未来,而忽视当下的幸福体验。
要想获得幸福,我们需要把人生看成连续的点,努力将精神的聚光灯照在此刻,做好此刻的事情,而不是紧紧盯着目标,失去当下的时光。
哲人说,人生就像是在每一个瞬间不停旋转起舞的连续刹那。蓦然四顾时,常常会惊觉“已经来到这里了吗?”跳着小提琴之舞的人不停地跳着就成了小提琴家,跳着写作之舞的人不停地跳就成了作家。如此,人生的幸福将发生在每时每刻,而不是虚无的未来。
当我们弄清楚这三件事之后,我们的心灵重获自由,但我们有没有勇气去改变呢?我们有没有勇气承担为自己人生负责的责任呢?所以,“勇气”才是重点,我们要有认清事实的勇气,要有改变思想的勇气,更要有行动的勇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