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光》這本書是被很多朋友安利過的,然後就在當當上買了這本書,這本書的一些推薦語對我來說還是有一些觸動的,以下是倪萍給這本書寫的推薦語:
醫療行業與生死相關,所以從來都不能將其作爲一個尋常的行業來看,不能簡單地說職業,也不能簡單地談論責任。類似的行業,還有教育,尤其在中國這樣一個素來有講道德傳統的國家。
因爲我本身是做教育的,我就想到了一個是師德,醫生要講醫德,老師要講師德。
《目光》這本書寫的是陶勇被砍傷之後,他對於自己從事的醫生的思考与對未來的展望
在他受傷的時候呢,他說,我們常常太過專注於我們的心思,忽略我們的身體,然而身體上的任何一個零件一旦出故障,就會影響他看似理所當然的運行。
其實人在健康的時候從來沒有想過我們的身體不健康的時候會是什麼樣子,只有當我們身體真的出現問題的時候,我們才會去感慨,說健康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而且我覺得如果是從醫生的視角來講,一些事情也會更加不一樣,因爲醫生見慣了生死,他們會更加的看淡一些表象的東西,使得生命才顯得更加的可貴。
書中有幾個普通人的故事蠻真實觸動的,現實或許并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理想,也不像我們想的那麼低劣,現實就是現實
有一個阿婆的故事也非常感人,講到的是,那個阿婆的眼睛接近失明,她的期望是可以自己做一件壽衣,阿婆在術後的一個星期之後就過世了,阿婆在術後的那一個禮拜,給自己親手做了一件壽衣,上面還專門放了一個口袋,那個口袋是用來放丈夫和兒子的照片,而且他把口袋給縫緊了,這樣的話就不會擔心那個照片會掉出來。
天哪,外婆這個故事真的看得我眼眶都紅了[流淚],作者說,我感受到了專業性之外的東西,醫生所能帶給病人的希望不只是解除病痛,還有在生死之間的一種期待,在有生之年能成爲一名蒼生大醫是我的人生目標。
我真的很難以想象,如果眼睛失明,整個人生會是什麼樣子的?所以我覺得眼科醫生對於病人來說來說應該是一束光來的,特別是那種即將失明的人啊,醫生真的是就是他們的太陽,因爲如果還沒有完全失明的話,其實他們有治愈的可能性,就意味着醫生是有可能使他們重獲光明的。
在做公益事業的時候他治好了一個十歲的小男孩的眼睛,我真的很難以想像[流淚],或者說,“当在他眼前的紗布揭開後,他慢慢的睜開眼睛,就像一個初生的嬰兒,眼睛裏閃着光,父母的樣子,他從未看得如此真切,每個人都看着他笑,只有他半張着嘴,完全說不出任何話。”
希望是唯一价廉而有效的可以對抗人間疾苦的方法,他是俘虜的自由,病人的健康,乞丐的財富以及極寒中的暖陽,我堅持醫學不僅源於熱愛,更是想給更多盲人希望,讓那些對我心懷期待的人看到還有人在爲他們而努力。
醫患關係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信任感的缺失,而且似乎這種缺失已經屢見不鮮,隔閡也越來越大。
想起了在我的職業生涯裡面,我的家長總在用他們的想法制約著我們,相反的,還是有一些家長在積極配合我們的工作,信任感是多麼重要的事情,大家彼此信任,才能合作愉快,一起成長
最後,以文中一句話結尾,“有人時,形如少年,無人時,也能安然自處,不為功名所累,不受情緒所控,永葆初心,心中堅定,沉默亦如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