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老庄杂说

老庄杂说

作者: 1e7ab8cf55df | 来源:发表于2017-11-07 22:08 被阅读115次

    在聊聊老庄之前,我们先聊聊其他的东西。哲学是什么?根据教科书的定义,那就是“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而它的基本问题就是“物质和意识何为第一性”,“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于是人们据此开始给各个哲学流派和哲学家们贴上标签,戴上大帽加以区分,于是人们的刻板印象就开始形成了,当然,这是西方人的思维和思考方式,与中国人无关,中国人从来就没有“唯心”,“唯物”,“主观”,“客观”这些概念。

    当然如果你要像清朝人一样考据和抠字眼,那就什么都说不清了。当然,西方人形成了西方哲学思维,而西方哲学思维也塑造了西方人。以我们现有的水平看过去,西方哲学的理论是一堆堆一框框的,像数学逻辑公理一样码放整齐,让人无法拒绝,我们看着西方哲学时甚至还会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不为什么,只是因为是西方人引领全球人迈向了现代文明世界,整个现代文明里处处有西方人的影响,而他的西方观念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尤其是一些高级知识分子,在某些方面,我们也就自然而然地接受了西方哲学,看看西方哲学和东方哲学,有时候我们真会觉得只有西方哲学才是真正的哲学,中国哲学就只有一些圣人语录,先秦文章而已,我想我们要是我们没见过“西方哲学”这四个字,肯定就不会有“中国哲学”这四个字,因为我们没见过西方哲学之前,我们根本就没有“哲学”这个概念,但这并不意味这我们没有“哲学”。

    让我们来看看西方哲学的“道统”吧,它起源于海洋文明的希腊联邦,在希腊诸邦,特别是雅典那里,诞生出了西方第一批的也是极其杰出的哲学家,那儿的哲学家们提出了血多朴素的哲学观点,产生了许多著名的学派,并且一直流传和发展下来,后来希腊联邦衰落,西方哲学家们也就停止了思考,与之对应于我国的先秦时期这一轴心时代,虽然东西方哲学各有特色,但仔细看看,西方哲学相比于中国的先秦哲学,还是远不如的,我们不难想想哲学一开始是干什么的,就是一群学问渊博热爱思考的人的一些看上去“有智慧”的奇思妙想,当这些有智慧的奇思妙想开始传播并被一部分人所信服,被记录在史册,于是哲学史也就开始了,希腊哲学家们的理论都是比较零散的,那些哲学家大多都是自然科学家或是数学家,比较推崇数理逻辑,这点对于他们的哲学来说就是有点硬伤了,这让他们的哲学枯燥乏味,不可操作,这使西方哲学基本和政治绝缘了,于是西方哲学的千年衰落几乎就是注定的,千年之后,西方哲学开始苏醒,一派人去研究政治和社会理论,诞生了洛克,卢梭等人,而剩下的人也开始打开哲学大门又开始了争论和研究,而哲学的方向的改变了,西方哲学诞生出了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当然,还有些哲学家是研究人的,如叔本华,尼采等人,而中国哲学呢?从一开始就是政治哲学,我们没有刻意去研究哲学,但看看西方哲学的起源和发展,我们当然也有理由认为我们也有哲学。春秋时期,以先秦诸子为代表的士人们纷纷著书立说,宣扬自己的政治观点,他们只要说服了国君,实现自己的大志,一朝封君拜相不是很夸张,孔夫子周游列国14年不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毕生抱负吗?其后的苏秦,张仪,范雎,邹忌等人皆是如此,但真正和哲学相关的,倒是只有一两家,道家是,儒家勉强算半个。汉武帝大一统后,儒学成为了统治者的统治工具,提起中国哲学那就是工具哲学,而道家简直就是中国哲学里的一股清流,对于儒家,我并不反感,孔子在论语里的形象,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虽然后人把他捧得太高没有必要,但他仍然是一个值得后人尊重的贤者,虽然我们现代的精神世界他们可能无法理解,但我们对于他们的评价永远是正面高于负面的,北宋之后,理学兴起,南宋有了朱熹这个集大成者,有股浓浓的经院风,在他那里,儒学有了一个极大的发展,从此和官方的合作日益紧密,也大概是从他那里,儒学便被他们彻底搞臭,虽然他的学说被官方指定为正统,但他们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却日益下降了,至于陆王心学,有人说那是披着儒家外衣的道家,的确,心学和道家给人的感觉是很相同的,但只能说是心学受到了道家的影响罢了,禅宗和一些后世儒学,都会吸收一些道家的东西,儒家内部并不是所有人都是赞成朱熹的,而朱熹为了他的学说大成,也会大肆篡改孔孟的经典学说,当然,现实生活的他说一套,做一套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像这样的哲学骗子真的很不少啊,但作为正统的朱熹理论后世王朝都无法拒绝,而其他的思想学说却被残酷镇压,所以在明清这个封建制度晚期时代,士人们都活在朱子理论的阴霾下,思想文化界死气沉沉,令人惋惜。

    说了那么多,该说说道家了,首先,道家不是道教,道家至始至终都不是宗教,道家的传承可谓源远流长了。自《道德经》出,于是诸子受其启发和影响,开始了百家争鸣时代,在春秋战国时代,道家是不折不扣的显学,显然,道家也不仅仅只有老子和庄子这两个遁世高人,当然,不可否认他们是道家中成就最高的。让我们来看看道家的道统吧,老子开启了百家争鸣的学术大时代,在其之后,道家学派于是蔚然大观,有“一毛不拔”而提倡利己的杨朱学派,也有反对战争利他主义的宋尹学派,还有彭蒙,慎到,田骈,列子等人,当然,他们都只是拿到了老子思想的一些方面,老子之后的集大成者才是庄子,因为庄子大大地发展了老子的学说,战国末年,道家又发展成了另一个著名的学派,即稷下学宫里的黄老之学,到了汉初,黄老之学基本上成为了汉朝的基本国策,“萧规曹随”便是如此,于是很快就形成了封建王朝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实际上,道家不仅是先秦第一大显学,而且它还和许多的学派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其中著名的鬼谷子王禅老祖据传就是老子的一个弟子,而鬼谷子也是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学生有著名的纵横家苏秦,张仪,兵家孙膑,史记中将法家列在道家之后合成一传,可见法家和道家的渊源很深,而事实上法家也是深受道家的影响,其中韩非子就曾在他的《喻老》《解老》等文章中分析讨论道家并称赞道家,而阴阳家人物虽然可能和道家人物没有太多的交集,相对独立,但就其来说,二者是极为相近的,甚至可以说阴阳家是道家的一个分支也并无不可,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曾向老子问礼,而儒家中的另一个代表人物荀子的许多思想和道家很相近,显然他也是受到道家的思想影响的,总的来说,道家思想是极易被人们所认可的,而许多的精英知识分子就接受或受其启发和影响,道家的学说和思想是极易渗透到其他的思想中的,而这也就说明了道家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无所不容,其中又以老子的思想为甚。东汉末年,张道陵创立了道教,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道家又一次繁荣和昌盛了,当时的许多高门名士以谈玄学为风尚,诸多的饱学名士都是信奉道家的,比如竹林七贤,田园诗的创始人陶渊明,“山中宰相”陶弘景,郭璞,著有《抱朴子》的葛洪,唐代时,道教成为了国教,但这之后,道教就开始衰落了,佛家和道家也开始融合道家,道教衰落成为了必然。现在的学者们一致认为,儒家和道家共同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性格,虽然封建时代士人们为了功名投入孔孟门下,但失意之时马上就有了归隐远去之心,这不就是入“道门”吗?总之,道家对于中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在某些方面的影响甚至大大地超过了正统儒家的影响,比如中国的文学和艺术等方面的影响,儒家比之道家好在哪里那?根本就没有,儒家就主张克制自己的天性,压抑自己的人性,毁灭自己的个性,培养和加强自己的奴性,而封建统治者要的恰恰就是这个,故而道家思想和统治者的思想格格不入,当封建专制制度结束,愤怒的人们高喊“打倒孔家店”后,在西方模式主导的现代社会日益陷入困境,道家正日益散发出它的睿智光芒。

    道家老子开其门,而后其弟子鬼谷子兼杂百家,其余人各得其一,而只有庄子集大成,大大地发展了老子的学说。道家学派中能够深入人心的大概就只有老子了,庄子的学说还是有点缺陷的。老子是春秋末期楚国人,这时已经产生了铁具,生产力大为提高,而作为社会经济基础的井田制日益瓦解,礼乐崩坏,郑庄公射王中肩,晋国曲沃代翼,春秋五霸相继崛起,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诸侯国之间战争日益频繁和残酷,老子政治上失意了,看不到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的希望,,但是它当过东周王朝的史官,遍览前贤和历代得失,一钊悟了便拂衣西出函谷关,在关尹的苦留下留下了《道德经》,去做隐士去了,然后不知所终,而庄子呢?宋国人,当过漆园吏尔后辞官归隐,收弟子,著书立说十万言,和名家梁国相国惠施相友善,在当时有一定的影响力,毕竟庄子是上了史记的人,然而他是一位隐者,因为他生活的时代是如此的残酷,求功名的人没有求保命的人多,因此他虽然怨念很多,却什么也改变不了,他的书中对于政治的观点和言论是较少的,如果有,那也只是辛辣的讽刺罢了。老子的全部人生智慧都在那《道德经》一书中,《道德经》一书五千余字,而里面却又别有洞天,自成一系,五千余字八十一章,各章之间都很分散,似乎有些凌乱不堪,但其重点是很突出和鲜明的,以“道”为根本来讲述“德”的内涵,道是最深层次和最原理性的东西,作为哲学性的东西,《道德经》里只有“道”这一个词,但这道里有着太多太多的东西,道是老子创造出来的一个哲学概念,于是老子用这个道来解释世间的万事万物,道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包罗万象。《道德经》里只有道这一个概念,但道代表了一种全新的哲学体系,里面有着丰富的朴素唯物辩证法思想,闪耀着老子杰出的智慧光芒,当然,如果只有着这么一套纯理论的东西,讲究实用性的中国人向来是不屑一顾的,老子还需用他远超众人的人生智慧去征服众人,我们中国人对于纯理论没实用的东西的鄙视是很明显的,但又有一点自相矛盾,比如“百无一用是书生”,又“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只要这些没实用的东西是显露出来的一种“沉淀的智慧”,“隐藏的软实力”,是出自比他们更杰出的人物时,人们又自然而然地虔诚地信服甚至膜拜它,老子自然是这种内外兼修的人,不仅学养深厚,更是洞察人世,饱含智慧,所以后世的人,不论其是大学问家还是手握权柄的政治家,对其都是赞不绝口的。

    首先说,《道德经》里的“警世箴言”并不是老子故意去写去堆砌的,我们读过后却并没有那种刻意做作的痕迹,相反却感觉格外自然,虽然不过寥寥五千言而已,而其智慧和洞见却真有如繁星皓月,当那些写在竹简上的文字穿越了两千年的时空,至今仍旧让人醒悟不已,它几乎就是一本箴言录,里面的每章每句几乎是世间最凝练的真理,它朴素的话语里依稀有着莹白的光,它必将在人类的思想的星空殿堂中不朽不灭。《道德经》各章之间并不是很有连贯性,但其境界高远,体系庞博,包罗万象。老子有着极高的思想境界修养,站在他那个境界高峰上,世间各种道理和智慧不需思考,俯拾即是,信手拈来,世间各种常人难以捉摸和把握的大道理和大智慧,他只要随口一说,扬手一指,即是,(当然,我这里所指的常人和普通人,是指该领域而言的,人类全部个体中的百分之九十九),老子总是高屋建瓴,他的智慧让他说的话点到即止,常常语出惊人,常读常新,往往使人醍醐灌顶,老子虽然没有太波澜起伏的人生境遇,不过他“不出户,知天下”,在哲学领域,他是中国哲学之父,他开创的哲学体系在世界哲学史上独领风骚,明显在古代西方哲学之上,也是“现代文明之困惑”的答案之一。另外,他还是一个杰出的战略家,虽然他的书中关于军事理论的论述不多,但也有这其高明和独到之处,更何况他的弟子就是鬼谷子这个旷世奇人呢?而关于为人处世方面,在《道德经》一书中是极多的,对于《道德经》的解读,历朝历代都有人为它作注,到了现在,这方面的书已经很多很多了。对于“道”这个哲学体系,我就大概地说一下我的观点,道是道家哲学的核心内容,对于其他的解释有着支配性的地位,首先它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和理论去解释世界,由此建立了一个以道为核心观点的纯哲学理论体系,然后以这个哲学体系推广到国家,社会和自然界,应用到世间的万事万物中去,深入到国家和社会,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大厦,就像马克思用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建立起他的国家学说和暴力革命理论,当然,二者在书中并不是分开的,更多的时候二者是相互结合和渗透的但是我们是很清楚二者的存在并知晓这二者的关系的,在这个纯哲学体系里,道是物的终极概念,道也是物的终极本源,道是一个自在的自生自有的系统,我们也可以说道是宇宙的常律,道是至善无缺的周天万象为道,然后德是道德外在特性,道的作用是根本性的,道的作用多种多样,但直接说就是“化”,对于人来说,德的作用和效果就明显很多了,限于当时的社会条件,道和德似乎都有一种神秘主义的色彩,但对于我们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来说,这是很容易理解的,不像西方哲学,一直都是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斗争,等到人们对这两兄弟都没有丝毫兴趣了一一离场时,那就是西方哲学的悲哀。总的来说,道家思想并不是虚无缥缈,毫无作为的学派,考察当时的社会现状,当时的思想学术话语权,很多都在一方名士和隐者之间,他们有思想,有文化,想当官易如反掌,而道家更像是一方名士和隐者这二者的联合势力,道家集中代表了一方名士和隐者的思想和诉求,或是道家整合了二者的优秀思想资源,于是道家在这些名士和隐者集团中流行起来了,当然,在《道德经》一书存在之前,名士和隐者集团肯定是已经存在的了,而老子虽然是东周王朝的史官,但他后来归隐了,而《道德经》一书也是其在归隐途中写成的,而庄子毫无疑问是属于隐者内部的思想领人物了,于是老子,庄子都在圈中流传开的,老子的信徒----至少是曾受老子影响和启蒙的,分为两路,求立功名的,不求立功名的,求立功名的人得老子的谋略和手段,去游说君王去了,在那诸子百家中毫无疑问道家和法家是最吃得开的,儒家和墨家虽然都是显学,但肯定都不讨诸侯们的欢喜,而法家呢?大概可以算得上是道家在政治实践应用上的一个变种,它主要是由一些比较要求进步的权贵或贵族组成的,主要取法道家,其思想渊源和策略都是一脉相承的,于是最后在诸子百家争鸣的后期,黄老道家产生了,到了汉初,道家一统江湖。千万不要以为道家都是消极的,无所作为的,道家的主流其实还是老子的思想,他的无为是要有为,我们可以看出他是真有为的,不过老子作为史官,行事沉稳,善于韬光养晦罢了,而我们对于道家的刻板印象,消极避世,那是庄子的思想,但庄子只代表他自己,不能代表全部道家人的想法,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那时候可能不做官要比做官更好吧,故而他主张消极避世,但有点抱负的人学道家可不是为了当隐士,道家有的是谋略和手段,政治的,军事的,外交的等等的理论和知识,故而很多人都来学道家,道家成了显学,他们可不主张消极避世,汉初三杰的谋略家张良便是受学于黄石公,而黄石公就是道家的人了,而张良也就是道家的人,可见道家人真没几个想避世的,他们有手段有智慧,凭什么要避世,儒家在春秋战国肯定是不得志的,墨家也没人会理,道家人的才智尚且在儒家,墨家之上,君王们为什么不用呢?至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完全是政治需要首先汉武帝和历世的皇帝一样都喜欢集权,而儒家正迎合了这种需要,于是儒家人成为了皇帝的家臣,到了朱熹那里,儒家成为了皇帝的家奴,每当我看着《东周列国志》中的志士义举时,又对比了一下近代人的历史,或许我说的话有些偏激,儒家文化是奴性的文化,那些儒家衣冠成为了中国人的枷锁,怪不得鲁迅要怒斥其为“吃人的礼教”,毛主席也要求要“批儒评法”,儒家文化贯穿了中国封建专制社会的始终,儒家的发展推动了封建专制社会的专制和集权,他们在近代的风雨飘摇中一齐归天。有人说后世的儒家怎么全然没有了先秦儒家的那种气质,当然是被后世的统治者们篡改的,至少孔孟还有着那么一点点的节操啊。

    说到这,我想讲道家和儒家做一个对比,二者的哲学理论都是政治性的,都为政治服务,他们的终极目标都是和谐社会,而且都有那么一点要求复古的意味,一个是大同社会,一个是小国寡民,都有某种理想主义的色彩,但不同的是,孔子是绝对讲求“秩序”的,礼义仁智信与之发生 冲突时,“秩序”是处于绝对支配地位的,仁义礼智信可以是次要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就是要讲求秩序,法律可以不管,而老子虽然不可能不强调秩序的重要性,但他要求的是比“秩序”更高层次的东西,那就是自然和社会的规律,因为秩序的本质是由强权和压迫建立起来的,自然和社会规律的运动和变化可以使秩序改变,与此同时,老子更推崇宽容博济,孔子说“以直报怨”,老子说“以德报怨”,孔子对人民的认识的根本态度上是不太端正的,他说“君子如德风,小人如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又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等,而老子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二者高下立判,老子的宽容博济体现在“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等话,我们承认孔子的做法没错,但要说和老子比境界,他显然是不如的,至于说社会能力,儒家典籍中就只看到孔夫子每次做梦梦回到古代,醒来就和弟子们吹牛,而《道德经》就不必多说了,里面全是干货,对于哲学,儒家是没有哲学可言的,最多就只有政治理想,对于政治建树来说,封建统治者最多就只能接受仁政,不太愿意接受“无为”,在中国历史上,出名的皇帝基本都是“文治武功”,另外好大喜功。当然,在多元化的社会,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但我们对比一下儒家经典和道家经典,便知高下,儒家和道家其实社会表现是差不多的,都是积极向上向上的好青年,像庄子那样的道家人是极少数,可是庄子对道家的贡献是另一方面的,它承载了太多的东西,所以在常人眼中道家都是消极避世这种印象是极其错误的。

    正是因为老子和孔子强调的东西并不一样,由此出发得出的和谐社会状态(和谐社会的描述)也就不一样了,孔子的描述就让人民马上想起了原始氏族社会的那个样子,基本就是尧舜禹等氏族部落联合时代的社会,可能唯一的不同就是人们的生产工具有了铁具罢了,不论他们是如何的和谐,我们看那还是原始和落后的。而老子的社会呢?小国寡民,如果小国周围是强国环视,那么这个小国是危险和脆弱的,但按其描述当然是不会的,我们试想一下,一个个老死不相往来而又不必须要往来的人思想境界高不高?肯定高,首先那里的人不是行尸走肉,有着独立的思想,如果孤独了他们是可以交流的,但人孤独时不会和一群人交流,所以那里国小人少并不会阻止人们的相互交流,只是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的圈子都比较小而已,人少国小竞争就不会太激烈,人们的性情相对平和,人们会不会太无聊了?不,中国的农村就是这样,不要君王去压迫他们,这就是对他们最好的,人们单纯质朴,一生也就这样过了。当然我们也不要绝对孤立地看待小国寡民的社会,我们也知道它绝对不可能发生,因为它是人类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人们厌恶战争,厌恶压迫,向往自由和平,它代表了一种高层次的和谐社会模式,现代社会的大城市,虽然人很多,但人们的圈子也很小,唯一的不同就是生产力的不同,物质丰富罢了,而北欧小国和瑞士大概就是这样,人少国小,生活幸福,而大部分人的一生追求不就是这样吗,共产主义大概也就这样吧。

    再说说庄子,庄子的生卒年不详,但他有着良好的学问修养,却又不汲汲于富贵功名,甚至是厌恶,按照一般的常理推断,他应该是和老子一样,都是落魄贵族的后代,庄子从小就愤世嫉俗,当过一段为时不长的小官,他长期生活在社会的下层,一生的生活都是贫困的,但他的精神世界却并不贫困,相反却极为富有,庄子的诙谐浪漫天下共知,文采飞扬天下无双,他是神秘热烈的楚文化的代表,也是道家中隐逸派的代表,有人说他有点像西方的犬儒学派,那是真不正确的。庄子生活即使再贫困也没有再做官,要知道在当时如庄子这般的大名士是很容易做官的,他一生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深知底层人民的痛苦,却又没有能力改变这一切,他是落魄贵族的后代,本来就是被上层斗争所牵连的,他对当时整个社会和国家的本质都有着清醒的认识和思考,他憎恶黑暗动乱的社会,又深切地感受着下层人民的悲欢,毫无计策,进退维谷,于是乘物游心去了,但他却没有那么冷的心肠,专做一个利己主义者,不然的话他完全可以鲜衣华服地在高大富丽的学宫中高谈阔论,研究学问,过完相对美好的一生,但他就在那个原点一动不动,他就只待在那里,一待就是一生。有许多人对庄子是批评的,无非就是他消极避世之类的,庄子大概是不会活过来反驳那些批评他的人了,后世对他感兴趣的人不会太多,也不会太少,普通的人劳于生计,处在最高位的人又不会对他当众表扬,但却有着这么一批人永远的被庄子的魅力所深深吸引,不为名利,为它痴狂。

    要评价庄子,我们首先要看到他也有着他们社会历史条件下下的局限性,但他作为一个超然存在并被后人追捧千年的大哲学家,他必然又有着超脱于这种局限性的东西,要说庄子至善无缺,这也不太对,毕竟我们只是唯一地承认只有老子才是至善无缺的,不过在某些方面,庄子有大大地超越了老子,走在老子的前面,毕竟老子这个人是不会有庄子那么丰富的情感的,批评庄子的人,我是不知道他是站在什么样的政治立场上去批判庄子的,我们可以肯定的是,那些敢于批评庄子的人一定有着某种普适道德或政治的优越感,但我估计这些批评庄子的人大都只是为了批评而批评,根本就是没读懂庄子才去骂庄子,若是读懂了庄子就不会骂庄子,要是读不懂庄子又不骂庄子,人肯定是憋得难受,我说的读懂庄子不仅是是读懂庄子这本书,更重要的是读懂他这个人,庄子就多次说“大美不言”,“言有尽而意无穷”,有时读庄子,不能仅仅看它的表面意思,还有看看那些大段留言下的空白,用脑子想想,连大喷子鲁迅先生都对庄子赞不绝口,我们还要曲解庄子和逃避庄子干什么呢?怕庄子的的消极避世?以为看庄子的人都是loser,看庄子沾上霉运?毛主席青年时代即熟读老庄,一生都很喜欢老庄,然后一辈子干革命,照样豪情万丈。老子是假无为真干事我们早就看出来了,庄子呢?世人都认为庄子消极避世,我看是不见得的,我们有时不能把人看成死的,那样我们就只会看见他的尸体,因而我们要把人看成活的,活着的庄子才是庄子的本来面貌,是我们对庄子的刻板印象实在太深,深到什么程度?仿佛我们只要看一眼庄子,它就会把我们的积极进取心给消解掉。所以,我看到的庄子是一个进化的庄子,这才是一个能和“中国哲学之父”---老子并驾齐驱的人物,进化的庄子是一个鲜活的庄子,他是真正的庄子,而不像那些学院派的学究们把他看作是一个绝世大苦人,有点冷漠的苦行者,庄子率性天真,这正是他所执着的道,这是一种令人见之忘俗的“痴”,他也曾痛苦,但其终究胸怀宽广,其直达精神深渊的洞察力却没有被贫困而改变,我必须要为庄子说点什么,他也是一个胸怀宇宙的大哲,每个人读庄子都能看到一个自己的庄子,即使我们是不同的时间读庄子,我们自己的庄子也是大不相同的,清人胡文英的这句话很著名啊:“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心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这其中或许只是胡文英的一人之见,却是很受人认可,庄子是游世的,“周将处材与不材之间”,他并不是平庸之才,而是要大才时显大才,要不才时显不才,说到这,我有必要申明一点,虽然道家和儒家的思想理念极为不同,但现实操作上还是有很多相同的,比如中庸的思想,有时,我把道家的道理解为中庸的极致,中庸上,道家和儒家还是有很多共同点的,不过我认为道家显然在中庸的表述上要明显比儒家有智慧,对于道德经这本书,我们也可以找到很多中庸哲学,道家对中庸的阐述和领悟,已然非常先进和成熟了。另外我们还可以从他和魏惠王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庄子的当时的社会现状有着深刻的认识,总之我认为,庄子是一个龙蛇般的人物,进一步如龙入海,退一步隐匿山泽,对他来说,方寸之内皆是天地,故而庄子的精神世界完成了绝对的平衡。庄子是中国和世界史上最著名的浪漫主义者之一,其“痴”于天真浪漫我们感受得并不是那么强烈,其纯粹到极致的情感倒是给了我们如晨露般的精神感受,在西方世界里,这倒像尼采和克尔凯郭尔的结合体了,有点疯,有点悲观,那是一种对生命意识的悲观和疼痛,他和尼采一样的方式活着,庄子活着的生活方式就是他身体力行的哲学,庄子是战国中期隐逸中的杰出代表,首先他不是孤身一人地活着,但他活着的时候,他又与一切的其他隐者都不同,他发展了老子的学说,使道家哲学有了生命意识的深度,老子是谁?少年神童,大周史官出身,虽然他的社会洞察力非凡,但感性方面他可能还真不擅长,像孔子这样一个一位复古的人都会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老子在感性方面确实有些迟钝,但庄子有的方面确实和老子的学说相冲突,老子选择在个人体验意识哲学上的忽视可能也是为了自己理论的自洽,这是一个很好的解释,我们不得不承认,老子是一个深通人性顽劣本性的智者,人有劣根,就等于性恶论,但是顽劣本性就是不一样了,它是婴儿孩子式的,也有善行可爱的一面,当他犯了错误,他就会立刻变得面目可憎起来,这大概就是所谓的人性的复杂了,而这些老子显然都是意识到了,他避开不谈,他是从应对人的顽劣本性的方法论开始的,上层的人该怎样做,下层的人该怎样做,老子都给出了一个很具体的指导思想,如“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大邦者下流”,“小邦以下大邦”,“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充斥着浓浓的政治味道,而庄子呢?通过一个个寓言,也将人性表现得很充分,庄子对于人性的描述相比较于老子,简直就是直接描写啊,庄子明明是有些悲观的,却又要摆出一副乐观的的态度来劝世人,可以说,是庄子发现了人性中的真善美,庄子提倡人生不需要去刻意作为,而要顺性自然,从而追求人性的本真,回归人所固有的善性,也就是寻找人性的美,人的真善美是三位一体的,不可分离,庄子此时刻意又不刻意,他宁愿保持着他内在固有的本真,却又刻意地保持出世的人生姿态,真的苦也不苦,正是他感受到了黑暗的社会现实的千万重压力才会如此,他于是体悟出了人生苦短的深刻含义,,悟出了生命的本质,“其生若浮,其死若休”,“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我称其为“庄子的临界人生”,然后有天晚上,庄周化蝶了,这可是他的浪漫主义的高峰了,庄子第一个提出了“逍遥”,追求人的自由和快乐,这是他对人的命运的长久思考和探索之后形成的解决方案,“逍遥”是人性求得真我的要求,人的精神是需要一个港湾的,但它决不能退化成一座牢笼,而自从社会产生后,人就不能解脱了,庄子第一个提出了回归人的精神家园的号召,那就是逍遥,但这又谈何容易,列子御风而行,鲲鹏扶摇直上青云尚且不能逍遥,遑论一个孤单的人,但庄子做了,并极富成效,这体现了他对生命的长久关注和探索,以及作为一个人对自己的深切热爱,庄子啊,他了不起,他第一个开始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体现了终极的人性关怀,对于人的存在性问题,庄子是有着自己的独特思考的,当中国的老子和庄子写下他们的哲学篇章时,就早已超过西方哲学两千多年。庄子对于人世的愤恨和无奈,就只能率性怒骂了,为了自保,他只能用寓言去寄托,其中的趣味性更多,而他也有了“诙谐”的名声,可怜可叹生在乱世,人如草芥,而庄子所能做得到的,他也只是一根能够思想的芦苇啊,他和稷下学宫的学问家并不一样,他时常在孤独中自我陶醉着,而生命的孤独,也正是精神的疼痛,他虽向往逍遥,却终究不能逍遥,许多人对于庄子是极为喜爱的,后世之人,得之其一便都能青史留名,如田园诗人陶渊明,诗仙李白,词圣苏轼等人皆是,庄子的书也的确给人以仙灵气,让人灵动起来,中国的文学艺术最是看重这些,而庄子的影响明显超过了仁义道德的儒家和深沉莫测的老子,有人说庄子是诗化的哲学家,的确,庄子和他的后人屈原都是楚文化的代表,他的文章文艺气息很浓,他更多地关注人本身的东西,在他那里,人鲜活了起来,知天命而善养生,他是真正体悟到生命的本质含义的大哲学家,出于对生命的热爱,他极为推崇养生,虽然生命已满是悲剧和痛苦,他仍旧热爱着人的生命,他追求无功无名无己,这就是天地的极性,无极啊,人该有的他都有了,即使上天使他身形残缺,他也要用尽全力地快乐着,不在乎,庄子的观念就是事物都是流动的气,人的喜怒哀乐实该有实不该有,有人说他对一些东西的看法实则无情之至,但对于保全了人的真性的人来说,天地无所偏爱,大道无情,玄以为名,这就是他们所信仰的道,有时常觉得他不追求复古守礼,也不信前世来生,只是执着地追求着人活在当下的意义,有的人活着像蝼蚁,有的人活着像麻雀,有的人活着像鲲鹏,谁都没能得到彻底的逍遥,而庄子呢?就像一个冷眼旁观的外星人,虽然他可以到庙堂里当神龟受人供奉,但他仍旧选择在泥水中感受着活跃跳动的生命,对于庄子这样的人,后人的评价就只能是两个字“神人”,一方面,我们可以用马克思的大哲学去批判和嘲弄庄子的所有局限,但我们偏不,马克思哲学就只是他一人或一派系的观点,另外,面对庄子,即使我们很清楚地明白他的物质生活也很苦,但贫穷并没有限制他的奇伟想象力,在我们眼中他并没有完成了世俗人眼中的“自我实现”,但他的每时每刻都是“高峰体验”之中,庄子的奇伟瑰丽的想象力是天下第一等的,我们现代人内心也是很焦虑的,有人说庄子是失败者的麻醉片,吃多了会上瘾,那就治治一些人的贪婪,短视和功名浮躁吧,庄子的政治理论和老子的差不多,提倡“管的少才能管得好”,二者的政治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不过庄子比较大胆,“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大概也只能出自庄子的口中了,老子是清楚国家的本质是压迫机器的,但他是一个利益相关者,说不出口,但基本的意思已经有了,庄子对于政治说的最多的还是批评,而老子对于政治的认识和把握还是非常成熟的,而庄子可能没有在权力中枢担任过职务,虽然庄子“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但终究还是没有老子那种睿智,当然,二者各有所长,纯哲学理论上,二者不相上下,都是站在了道家哲学的思想巅峰上,老子开创了这个哲学体系,而庄子继承之光大之,从这一层面来说,老子一生为研究国家和政治,深谙各种社会规则,主张“道”,而庄子呢?他虽然也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但他的志趣显然不在此,毕竟时代是不一样了,他们思考的东西也会发生变化,毕竟,老子最后也是弃官归隐了。他们二者同为道家的代表人物,大体上的东西是相同的,而道家若又想要有某种程度的发展,他们必须要有某种不同的特质,而庄子就是一个如此奇特的人,而这就是道家的宿命吧,另外道家人物都是饱学的精英人物,也不仅仅是老庄二人,老子教我们如何更好地认识社会,求得生存,而庄子教我们如何寻找人的生命真性,或许庄子是痛苦的,但他也仍要积极健康地活着,我们可能还没意识到我们可能早已站在这二人的肩膀上,我们可以清楚或模糊地静静地观察着他们,在一个全新的时代拐点上,以超越式和进化的眼光看待他们,我们越发卑微和渺小,我们的灵魂就越崇高越伟大,千万不要自以为是地看待道家,否则就永远也不能理解道家,道家讲求母性和柔弱,即便是阳刚,他们也是天下至强。  对于老子和庄子的比较,我就说到这吧,他们的不同的东西有很多很多的,但他们的不同都是有着这样一个共同基础,那就是他们都是道家,道家的东西大部分都是通过感悟得出来的,却又是非常的深入人心,道家的东西是无穷无尽的,只要我们思考时,它就会永远地跟着我们存在,当我们开始感悟我们的人生时,我们就开始了道家式地思考和探索,有的时候,我甚至要把哲学和道家二者画上一个等号,道家就是人类全部哲学的总和,当然我这样说很多人会不赞同,我所认为的道家就是进化后的道家,老庄哲学代表了道家的第一个思想高峰,而道家是永远也不会消亡的,它就是哲学思考的本身,道家的东西,每一次读都是收获良多,每一次读都是受益匪浅的。道家的东西我是还知道很多的,不过限于时间和精力,我就不再写下去了,道家的东西,只要你肯下功夫研究一番,肯定是有一番非同寻常的收获的,道家重在感悟,每个人的经历和体验都不相同,所得到的东西也不一定相同,但只要写下来,分享和传播,还是能够引起人的共鸣的。

    另外,道家不是道教,永远也不要拿道教来和道家相提并论,道教只是一个宗教,而道家则是一个伟大的思想流派,道家并不是单纯的研究哲学和人生,淡泊名利,道家其实是极为亲近政治的学派,我们可以把道家看成是一个顶级的智库,里面的人莫不是饱学之士,身负远大理想,鲲鹏之姿,人中之龙凤,学究天人,可通造化,我们也就看到当年先秦道家纵横七国,人才辈出的风姿了。道家哲学是对应于中国国情和社会关系总和的泛政治化的圣人哲学,也是绝对入世的哲学,强之至强者为天下圣人,雍容博济,身居天下,造化万物,不以一人利而为天下利,天下第一等高人可得道以济天下,对应于中国的社会国情,他必须强而有力,并把这种力贯彻于整个社会系统中。最为紧要的是,大家不理解庄子时不要被庄子给带偏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老庄杂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lesm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