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春节的前一周,我和无数漂泊在外的人们一样,踏上了回家的路。回家的火车自然是一票难求,工薪阶层的我自然不能每次都奢侈的坐飞机,省下的钱还不如给父母买点东西。由于没抢到高铁,只能无奈买了如今已为数不多的绿皮车。一夜颠簸,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哈尔滨,但一下车,我发现自己在老家迷路了!
因为之前或是飞机,或是高铁,一直没有做绿皮车回哈尔滨,换句话说,我已经快四五年没有来哈尔滨站了(见注释1)。不成想,我所熟悉的哈尔滨站,已经在不知不觉间开始了它第四次蜕变,由此不禁想起故乡哈尔滨的百年历史。
第一次蜕变——从无到有
哈尔滨是一座因铁路而兴盛的城市,19世纪末计划修建中东铁路,西连满洲里, 东连绥芬河,南连大连和旅顺两港,贯通这三处地方的铁路形成一个“T”字形,其焦点就是如今的哈尔滨。1903年7月14日,伴随中东铁路的全线通车,哈尔滨站第一次走进了历史舞台。这也是哈尔滨站从无到有的第一次蜕变。
如今我们只能通过老照片,遥想老哈尔滨站的样子,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典型的欧式建筑风格,那时的哈尔滨站通过当时的霍尔瓦特大街(现红军街)与圣尼古拉教堂遥相呼应,构成哈尔滨最早的中轴线,与霍尔瓦特大街相交的大直街(先分为西大直街和东大直街)则被称为哈尔滨的龙脊(与如今哈尔滨地铁一号线的路线重合)。
第二次蜕变——发展所需
时光荏苒,半个世纪间哈尔滨先后经历了沙俄政府、北洋政府、民国政府以及伪满洲政府,最后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哈尔滨站迎来了第二次蜕变。当时东北工业基地蓬勃发展,老哈站即使经过多次扩建,仍显捉襟见肘,于是在1988年,老哈尔滨站主楼拆除,新建了车站主楼,这也是留给我记忆最深的哈哈尔滨站主楼,因为恰好我也出生在这一年。
伴随我成长的哈尔滨站,见证了我的第一次离家远游,第一次与挚友分别,以及第一次与久别的父母团聚,有欢乐,也有悲伤,共同汇聚成了难忘的记忆。以至于当发现记忆中熟悉的哈尔滨站已经成为过去式,忍不住从心底生出对岁月的感慨。
第三次蜕变——高铁升级
随着2000年,中国入世,东南沿海以及北上广深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新机遇。但这个时候,曾经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却有些踟蹰不前,为此国家开始了振兴东北计划,连通哈尔滨、大庆和齐齐哈尔高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动工修建,为了满足高铁运力的需要,哈尔滨站也因此发生了第三次蜕变,在2015年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
第四次蜕变——新的开始
在第三次蜕变刚完成不久,哈尔滨站就迎来了第四次蜕变,当然正如文章开始时说的那样,一直在外漂泊的我竟然一直未发觉,等到再次来到焕然一新的哈尔滨站时,竟然迷路了。
于2018年12月25日正式投入使用的哈尔滨站,回归了初代欧式风格建筑风格,这不禁让人想起哈尔滨“东方小巴黎”和“东方莫斯科”的美誉。进入口哈尔滨站,电梯左侧是售票区,电梯右侧是实名制安检区域,设有8台实名制人脸识别机和4台安检仪。进入大厅,上方是拜占庭式的圆弧穹顶,建筑风格与圣索菲亚教堂,以及哈尔滨其他欧式建筑遥相呼应,颇有异国情调。
铁路,给哈尔滨这座城市带来了生命,也让经历了四次蜕变的哈尔滨站,见证了它的诞生和成长。同样我相信,通过新修建的中国高铁,崭新的哈尔滨站将再次见证这个城市的腾飞。
注释1:从北京到哈尔滨的高铁,只到哈尔滨西站,所以坐高铁不会路过哈尔滨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