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3298226/f43f5e16668cf0b9.gif)
在三国时期,关羽功业卓著,是位叱咤风云的人物。在他生后,人们在玉泉山为之立庙,庙中楹联写道:
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驱时无忘赤帝;
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
楹联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关羽以忠臣良将的形象深入寻常百姓家。
![](https://img.haomeiwen.com/i3298226/3dbe02dd395640a7.jpg)
下联“青灯观青史”之“青史”正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春秋左传》一书,也就是位列儒家十三经之一的经典著作。
以史为证,关羽喜读《左传》是确有其事的,《三国志•关羽传》就说:“羽好《左氏传》,讽诵略皆上口。”一边是著名的历史人物,一边是著名的儒家经典,二者的结合不得不成为后世之美谈,以至于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关羽塑像大多是一手捋长髯,一手捧着《左传》。
那我们就会想,关羽一生戎马生涯,繁忙于机关要务,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为何要静下心来阅读《左传》这样一本晦涩难懂的古籍呢?
据文献记载,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春天,曹操东征刘备,在下邳之战中,刘备战败只得投奔袁绍,关羽和刘备的甘、糜二夫人成了曹操的俘虏。此时,曹操部下张辽出面劝说关羽要识时务,若一味抵抗不降,死后有“三罪”,而若能归附曹操就可以生存下来,有“三便”。但关羽依然坚持原则,另外提出“三约”,第一是只降汉帝,不降曹操;第二是请曹丞相善待两位嫂嫂;第三是关某一旦得知刘备下落,无论他在天涯海角,都会立刻投他而去。以上“三约”,缺其一,则不降!在此情况下,曹操只能应允,关羽方降。
在前往许昌路上的馆驿停歇时,曹操想诱使关羽乱君臣之礼,故意安排关羽和两位皇嫂同住一屋,但关羽坐怀不乱,只是让皇嫂在屋里安歇,自己就在门外挑起烛灯,开始看起了《左传》,自夜达旦,而无丝毫之倦意。
等到了许昌,曹操还是让关羽和二位嫂嫂同住一个宅院。关羽为了避嫌,将一宅分成两院,自己则单住外院。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关羽始终不因女色、利禄而动其心,等到得知刘备的下落后,立马挂印封金,写书辞曹,千里走单骑,因而传为千古之美谈。
自此以后,也就有了前面所说的,左边是手捧汉寿亭侯印的关平,右是持青龙偃月刀侍立的周仓,中间就是关公秉烛夜读《左传》的形象。
![](https://img.haomeiwen.com/i3298226/daad2e3cb0ea2d81.jpg)
关羽所处的后汉末期这一时代,诸如服虔、马融等古文经学大师辈出,社会上阅读《左传》的风气正盛,人们习惯从春秋大义中寻找到治国理政、制定方针政策以及个人行动方式的依据。类似像杜预这样集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于一身的,还自称自己有“左传癖”,于此可见一斑。
关羽酷爱《左传》是有其厚重的家学渊源的。据现在所存的《关帝祖墓碑记》来看,从关羽的祖父开始,家传有《周易》《春秋》,祖上常以《春秋》之大义来教训启迪子孙,关羽自幼“既受《春秋》《易》,旁通淹贯,以古今事为身任”,自幼的耳濡目染,不仅使其显示出儒雅之修养,更使得他在独立处事应物时,依然是秉持着祖上的谆谆教诲,并付诸于生动地实践。
![](https://img.haomeiwen.com/i3298226/7e8c8bc7992a198c.jpg)
据说,关羽每每看到《春秋左传》中关于乱臣贼子的事件,便心生怒恶。
作为寓褒贬、别善恶的《春秋》,对关羽基本人生价值取向和善恶标准的确立无疑有着巨大的影响。例如,他因不满于本县官吏贪财好贿,迫害黎民百姓,就将县令诛杀了,亡命逃往涿郡,也就有了后来与刘备结义共谋大业的故事。
从这一点来看,他的人生轨迹似乎都是机缘巧合所造就的,但又在无形中体现并诠释着《春秋》学的根本精神,好似有着《春秋》大义这样一股力量在贯穿着他的始终。
关羽在后人眼中也正是以“义”字著称的,人们赞赏他的深明大义,是位勇于锄强扶弱的义士,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关公文化”。
关羽之“义”是大义凛然,是对春秋大义的一番生动诠释。
其一表现为忠义彪炳。
在长达35年的岁月里,关羽久经考验,始终忠于刘备,坚决维护蜀汉集团的利益。如前所述及的,当他被曹操所俘虏,极受礼遇。此时曹操贵为当朝执政大臣,关羽如果就此归顺,外人一般是不会指责于关羽的,也是不会引来骂名的。但他却不愿背弃刘备,一得知刘备的下落,就立马放弃荣华富贵,归队于刘备。正因为这种忠心耿耿而获得了世人的敬重。
其二表现为注重信义。
曹操也深知关羽的气概,在他回归刘备阵营前,就命令张辽试探其口气,关羽则慨叹说:“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等到关羽杀了颜良,曹操知其必将离己而去,极力以丰厚的赏赐来挽留他,但关羽却是“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於袁军。”从这一事件的各个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出,关羽知恩图报,信守诺言,明言相告,做事来去分明,其坦荡之胸襟,绝非常人所可以企及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3298226/972290402c7a93c3.jpg)
其实,在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群体中,像关羽这样挑灯夜读《左氏传》并不是孤立和偶然的,它应当成为一种智慧人生之选择的普遍现象而为我们所汲取借鉴。
东吴孙权就曾劝勉手下的大将吕蒙、蒋钦要多读点书。吕蒙推辞说自己军务繁忙,拿不出时间来。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让你成为五经博士吗?我只是希望你们能多涉猎点往事。要说事务繁多能比我多吗?而我年少时就读遍《左传》《尚书》《礼记》这些经典,到统领国事以来,我觉得这些阅读对我都大有助益。”
在蜀汉政权中,精读《左传》的军政要员也大有人在,如曾任刘备典学校尉的来敏、曾任益州牧的尹默等等。可见关羽和《左传》的不解之缘并非是单个案例,但也只有关羽才能将自己与《左传》的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致,成为佳话!
一个人外在事功显著固然值得称道,但此外他要是还有丰富的知识和涵养,则会令人刮目相看!一个人见识的广度直接就决定了他的优秀程度,而这种见识广度的获得一方面来自于社会经历,另一方面则是源于读史明理,从书本里汲取伟大的智慧。
![](https://img.haomeiwen.com/i3298226/44599e38ba54070f.jpg)
既要“行万里路”,也要“读万卷书”,二者不可废缺。
关羽作为刘备政治集团中的重要组成人员,承担着光复汉室、一统天下的艰巨使命。他也是独当荆州一面的军事统帅,面临着北伐曹魏、处理与孙吴的关系等种种棘手而复杂的事务。
诉诸于经典,从经典中寻求历史经验,为当下社会现实提供借鉴,为自己的思想行动提供依据,当然会是一种理智的选择。这并不是在乎学问的求索,而是侧重于具体实操运用。《左传》恰恰能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突出表现了儒家经世致用的传统,可以应用于社会、政治、军事等领域。
正如清人翁同和所说的“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经典向我们所呈现的圣贤都是具备大器的人,越是遇到惊天动地的事情,越是能够心如止水,波澜不惊。
关羽同样也是这样的,在于曹魏军队的一次次厮杀混战中,取得了一次次的胜利,却也有一次次的失败,在这成败之间,始终不变的是关羽心中那份坚定的信念,那颗执着的心,这种坚定与执着就来自于由经典阅读所达致的豁达境界。
当你发现在遭遇挫折与失意时,不再是紧张慌乱,自乱阵脚,而是能从容应对,秉持静气,依然能够“宠辱不惊,看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抒”,这时你的境界又往上提了一个位格。
![](https://img.haomeiwen.com/i3298226/6deed5b398335478.jpg)
多读书就是多与古人交流思想和看法。胸中有丘壑,让灵魂充满力量。唯有读书才可以改变气质,变换骨相,从而与理想和诗意栖居,这是曾国藩所告诫我们的。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笔下的关羽虽然最后落了个败走麦城的悲剧,但关羽凭借其忠义盖世、儒雅绝伦的修养获得了最大多数人的认同或同情,我们非但不觉得他是个失败者,反而因为这种悲剧色彩而更加凸显了他作为一个英雄的气概和品格。
换句话说,蜀汉与曹魏的军事冲突最终全部转化为刘备关羽之仁义与曹操之奸诈之间的道德冲突,历史的价值评判再一次站在了刘备和关羽这一边,使之名留青史,从而很好地说明了为什么不能简单的以成败来论英雄。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版权归『良知行书院』所有
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