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自Know Yourself公众号)
“陌生化”是社会转型和城市发展的结果,某种程度上也是我们为自我保护所做的主动选择。毕竟距离意味着安全,不接触也就没有摩擦。
我们通常以为,孤独是缺乏与家人和朋友的优质关系导致的。但社会心理学研究却发现,在亲密的强关系之外,那些点头之交的弱关系(Weak Ties),对缓解孤独、增加归属感同样重要。
这几年,大家经常谈论人类学学者项飙提出的议题——消失的附近。它说的是我们对世界的感知,越来越依靠宏大叙事,而不是身边具体的人和事。
附近、具体,其实陌生人就是最典型的代表。屏蔽掉他们,也就等于把人际附近中最大的一环抹去了。于是你会发现,我们对社会和人的了解局限于新闻和社交媒体,不断地被远方的大事件、看法冲击着,情绪上起起伏伏,紧张和焦虑如影随形。
我们感觉自己能与全世界产生联系,但又好像什么联系都没有,仿佛一叶孤舟飘荡在茫茫大海。当附近的、日常的东西变得模糊,人就很容易对自己的生活失去控制,这或许正是我们当下常感迷茫、无力的原因之一。
2023 年一项大样本量的调查研究表明,与那些独来独往、避免和陌生人交流的人相比,经常和陌生人进行简单即时互动(闲谈,或者只是感谢和问候)的人,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更高。或许你很难想象微不足道的互动,怎么会跟幸福感产生关联。但事实上,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很可能已经在我们的生命经历中发生,只是还没有被留意、被调动。
心理学家 Gillian Sandstrom 长期研究“最小社交互动”,她做过很多人群实验,其中有两个结论反复出现:
与陌生人短暂地闲聊,会让人心情更好以及感受到与他人的联结感。这些积极的情绪,正是幸福感的来源。更要重的是,这些交流无论多么简短,都是在提醒我们,自己是社区和更大世界的一部分。
其实还是那个道理,面对陌生人我们没有太多的包袱和情感负担,反倒松弛放得开。也因为期待成本为零,所以任何交流都可能带来惊喜。就像寻宝,只要有一次感受到了一些波动、感触、震动,那就赚了。打个招呼,就能收获一点点暖意。聊两句家常,人际支持网上就多了一点弱关系。谈一谈经验和看法,便得以窥见不一样的人生,发展出对人和事更深入的理解。
我们为什么要跟陌生人聊天?不仅是因为联结和归属感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也因为这些现实的互动,让我们看到了他人的经历和视角,而不只是停留于自己塑造的茧房中。而当我们可以看见更多具体的人,我们也就可以理解、包容更多的人和事,并最终看清和接纳自己。
曾经帮你开门的保安,咖啡馆跟你聊豆子的店员,顺手帮你拿了快递的另一个部门的同事,旅行中跟你分享故事的陌生人……还记得他们吗?迎上他们的目光,笑着聊两句,其实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愿我们都拥有投入真实生活的勇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