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图说话。
围炉煮茶,对潮州人来说,玩过,可以说是玩过头了。
下文无主题发挥,年度口水文,3000字,篇幅较长,咱有事忙事,没事继续唠嗑。
这个事情赚钱吗?
多年之前写过一篇小短文,《在互联网上如何卖花》,后来实践了一下,梦想照进泥泞,种子虽然发芽了,可惜养分不够,情怀>商业,终没能茁壮成长。这个事情到现在又衍生出许多机会和趣事来,没赚到什么钱,倒是做了几次氛围担当,帮几个哥们追到了意中人,算人生中一次扫盲体验。
话说围炉煮茶,为啥又聊到卖花呢?除了讨生活,我觉得对其它东西多一份天然的喜欢,都是缘分。这份天然的喜欢,我相信是基因表达写好的程序。情不知所起而一往情深,花、茶之于我都是爱,聊起是有共情在。
铁打的情怀,流水的商业。VS 铁打的商业,流水的情怀。
我虽是个潮州人,但没什么经商细胞,花钱的想法倒是挺多,所以事从品牌。
这么多年,总结出来一个道理,老板方向对的,钱怎么花都对。所以我就找到了情怀和商业的调和频道,跟着一众出色的老板混生活,参与他们跌宕起伏的发家史!创业史!奋斗史!承诺老了他们给钱,我写传记。
这是一条广告植入:各位老板努力赚钱,在自己的版图发光发热,我可以给你们做记录,做宣传。
1·个人IP; 2·公司品牌。

聊回正题,围炉煮茶这个事,火是真真切切的!网上的话题达到了惊人的十几亿次,单个视频点赞量就可达百万次。
哪里有关注,哪里就有生意。我们外行人看热闹,老板看门道。
究竟这个爆火的概念有没有为相关行业带来实际的转化和利益?
围炉煮茶所需的工具以陶炉、铁炉和果木炭为主,其中陶炉大多产自潮州一带,果木炭也以南方市场为主;各茶饮商家的合作茶园和茶商相对集中,尤以江南茶为主。
首先来看“围炉”。
根据鲸参谋数据显示,2021年乃至今年上半年,“围炉”概念在线上平台几乎都没有热度。但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市场需求呈现指数级增长,尤其体现在10月和11月,两个月的累计销量环比增长了280%+,同比去年更是增长近18倍。
再来看“茗茶”。
事实上,茗茶市场近两年来都有阶段性的增长。因此,今年下半年的增长很难推断与“围炉煮茶”之风相关。
根据相关电商数据显示,2022年下半年(7月至11月)茗茶市场累计销量约3000万件,同比增长25%;累计销售额约29亿元,同比增长18%。
目前,茗茶的种类有十余种,其中花草茶整体的销售以及市占比相对较高,市占比约18%。绿茶、红茶和普洱其次,销售情况也比较接近,均在13%左右。
不过今年红茶和普洱的销售有所放缓,龙井、茉莉花茶、黑茶、花果茶等类型相较去年增长较快,龙井同比增长近50%、黑茶和茉莉花茶均同比增长37%、花果茶同比增长32%。
在“适宜煮着喝”的茶的一些类型中,白茶、黑茶、乌龙、红茶等是比较受欢迎的。而除了黑茶以外,白茶、乌龙、红茶相较于去年都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增长。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推测,大部分人对于“围炉烤物”时氛围感的追求会远高于煮茶品茶本身。也有不少人表示,相比煮茶,对于“在炉子上烤橘子、烤番薯、烤桂圆、烤红枣、烤棉花糖”这件事更感兴趣,觉得更新奇。
因此,从这两个行业的数据表现上来看,“围炉煮茶”的爆火拉动了碳炉以及烧烤用品等相关行业整体的销量,而对于茗茶相关产品则无较好的实际转化。
此外,围炉煮茶消费时间长、翻台率低等特性,也和很多商家追求的坪效之间存在矛盾。许多茶馆销售的围炉煮茶套餐,都标注了“限人数”和“限时”,比如,一个二人套餐,如实际到店超过两个人需额外收费100—200元不等,消费时长则限定在2—4小时,超时也会额外收取费用,最高可达180元/小时。
或许是察觉到围炉煮茶的局限性,目前有部分商家已经在寻求进一步的创新。例如,有的商家尝试在套餐中增加口蘑、洋芋、酥饼和米酒等食品品类,从而让产品更丰富;有的则努力增加多元化的服务体验,比如提供服装和道具供顾客拍照,提供煮茶课程、古装表演等。但这些创新对于延续围炉煮茶的热度有多大帮助,目前仍不得而知。
不赚钱就不是个好东西吗?
如果是,那为什么又能火起来呢?几乎每一个中国人,不管是否饮茶,对中国茶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不能说耳熟能详也略知一二,并倍感自豪。
陆羽《茶经》,是世界上最早的茶叶专著;唐有诗:“煮茶烧栗兴,早晚复围炉”,简直就是“围炉煮茶”的鼻祖。宋代大文豪苏轼写过“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的诗句,强调煎茶饮茶讲究天时地利的情调;女词人李清照与丈夫赌书泼茶。晚年在病愈后,才略显将就地来一句“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可见平时也是饮茶的“铁粉”。可以说,在众多能触动中国人DNA的元素里,茶占有重要一席。
今年11月,“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更是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简单说就是中国茶申遗成功,可以说茶成为我们行走世界的一张软名片了。
自己喜欢的东西被更多人知道和喜欢了,我认为这种认可当然是好的。它让一种小众文化和爱好走向“大众”,也就有了被更广泛喜爱和认同的可能。
虽然在进化的过程中,有些东西会被稀释和调和,但这不影响谁最初的喜欢。
在更广泛的受众里,不管是在家简简单单地独饮,还是在奢华的茶馆里与好友畅谈品饮,或随意,或考究,丰俭由人、各得其乐,圈中人不必有鄙视链,圈外人可以不理解但乐得围观,就好。
从更大的层面说,一种文化的传播,离不开年轻群体的再解读和创新创造。曾几何时,年轻人更钟情于咖啡、饮料等舶来品,但这届年轻人更愿意从传统和历史中寻找灵感,不管是追求实用功能,还是注重社交意义,饮茶早已被年轻人撕掉了“老派”标签,焕发了新活力。有机构发布的《2021年中国新式茶饮行业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新式茶饮的市场规模已达772.9亿元,预计到2030年,市场规模将接近2000亿元。
如果说“围炉煮茶”是一场虚荣的附庸风雅表演,它可能切入口很小,也容易被抹杀。相信茶文化的生命力在这片土壤所孕育出来的新事物,也许刚萌芽时带有“小清新”的个体主观色彩,还有褒贬意义不明的网红属性,但它确实提供了一种传统文化复兴的可能,并进而带来新的消费热潮和生活方式。
类似风潮、热潮不妨来得更多一些,期待各种“老茶”新喝的出现。
我看你好,你看我应如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