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百年的10月,一个细雨霏霏的上午。
以为下雨中共一大纪念馆参观者可能少些,但走到上海黄陂南路、兴业路以东,很远就看见,一队队前来“初心之地”洗礼团队早在那里等候进入。
等候参观的团队中共一大纪念馆颇具规模,近旁的国旗广场气氛热烈,五星红旗在阳光下无比鲜艳。东侧的太平湖波光粼粼,静静映衬“初心之地”的庄重神圣。是的,一大纪念馆新馆一经开放,这里便成为了申城最受人们瞩目的红色地标。
新天地街区风貌 石库门元素纪念馆由中共一大会址、宣誓大厅、新建展馆等部分组成。纪念馆采用拱形石雕门设计,清水外墙以青砖为主体,以红砖做点缀,门头保留鲜明的石库门元素,完美融入所在街区的历史风貌。
油画:星火新馆总建筑面积9600平方米,内有基本陈列展厅、报告厅、观众服务中心等设施。其中基本陈列展厅建筑面积3700平方米,布置“伟大的开端——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陈列”,以“初心使命”贯穿全篇,共分为序厅和“前仆后继、救亡图存”“民众觉醒,主义抉择”“早期组织、星火初然”“开天辟地、日出东方”“砥砺前行、光辉历程”及尾厅七个板块。综合运用文物实物、图片图表、动态视频、油画雕塑、实景还原、多媒体声像等展示手段,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诞生历程,聚焦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在沪革命实践。据称:各类展品逾千件(实物展品达600多件)
壁雕:开天辟地 油画:红船破晓彳亍在展墙(展柜)前,一幅幅与早期红色唐山相关的图片吸引我的注意,随手记下几条——
其一、开平煤矿早期开发,壮大工人阶级队伍
南有江南 北有开滦纪念馆在“中国无产阶级的成长壮大”部分,陈列着“江南制造局”“开平矿务局”等洋务企业的历史照片。中国近代洋务运动最早兴办的成功企业,素有“南有江南、北有开滦”的说法。
建于1878年的开平煤矿自1881年,开平唐山矿建成出煤,这是我国最早、最成功使用机器开采的大型煤矿。唐山是全国6个产业工人聚集地区之一。到20世纪 20年代,唐山工业遂形成了以煤炭工业为龙头,包括电力、水泥、交通运输、纺织、陶瓷、耐火材料、铸造、机械等行业综合发展势头,形成了近代工业体系。因此,唐山成为中国北方工业摇篮之一。据史料记载:1920年前后,唐山已有产业工人5万人左右,这在全国鲜见。到20年代末,唐山“居民约念5万人,强半属于工界”。据此可以推断,当时唐山的工人总数应在10万人以上,且多数产业工人来自广东,以及山东、河北、东北等地的破产农民。伴随近代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唐山产业工人阶级的形成,成为中国共产党建党重要的阶级基础。
其二、每周评论播撒火种,红色思潮浸染矿区
《新青年》《每周评论》一个展柜中,并排陈列着《新青年》和《每周评论》,同是“五四”时期有重大影响的进步刊物。《每周评论》于1918年12月22日在北京创刊,由李大钊和陈独秀共同主办。它的主要内容是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揭露北洋军阀的反动统冶,并号召人民奋起斗争。
1919 年 3 月,此时离五四运动的爆发已不到两个月。在第十二期,发表了一篇署名“明明”的文章,题目是《唐山煤厂工人的生活(工人不如骡马)》。“明明”,就是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这篇文章是关于中国工人生活的第一篇纪实报告。文章开头就讲:“前天遇见一位由唐山煤厂来的朋友,我就向他询问那里工人的情况……”可见,这是他调查研究唐山煤矿工人状况的结果。文章中详细揭露了当时矿工悲惨的生活状况:
“唐山煤厂的工人,约有八九千人。这样多数工人聚合的地方,竟没有一个工人组织的团体。”而“这个炭坑,仿佛是一座地狱。这些工人,仿佛是一群鬼。有时炭坑颓塌,他们不幸就活活压死,也是常有的事情。”他悲愤地写道:“在唐山的地方,骡马的生活费,一日还要五角,万一劳动过度,死了一匹骡马,平均价值在百元上下”,“一个工人的工银,一日仅有二角,尚不用供饮食,若是死了,资主所出的抚恤银,不过三四十元”。“这样看来,工人的生活,尚不如骡马的生活;工人的生命,尚不如骡马的生命了。”文章无情的揭露了开滦英国资本家利用封建把头包工制对工人的残酷剥削,对工人表示了极大的同情与关注。
李大钊并没有停留在同情上,而是向矿工指出求解放的方向。他写到:“唐山煤厂的工人”必须要有“一个工人组织的团体”,要“联合起来”。
李大钊使用的英文打字机1919年12月,李大钊在《再论亚细亚主义》一文中,又用唐山矿煤场作例证说:“世界上的军国主义、资本主义,都像唐山煤矿坑上的建筑物一样,他的外形尽管华美崇闳,他的基础,已经被下面的工人掘空了,一旦陷落,轰然一声,归于无有。”这就明确指出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
其三、南陈北李相约建党,唐山成为工作重心
南陈北李展馆中,对李大钊建党的突出贡献有充分的展示。1920年8月,陈独秀在上海组建中国共产党组织;10月,北京共产党组织在北京大学红楼图书馆李大钊主任室成立。成员为李大钊、张申府、张国焘。11月改为共产党北京支部。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成为中共建党史上的佳话。1922年8月,李大钊在北方党的会议上作出明确的部署:“天津和唐山是北方两个最大的工业区,是我们工作的重心。”“党组织虽然已有相当的基础,区委还应尽力帮助他们进一步加强领导”。
左边为张太雷照片建党之初的共产党员张太雷,最早与李大钊接触,1920年10月加入北京党的早期组织。1921年,张太雷在苏联克里姆林宫出席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向大会上提交的书面报告中提到:截止到今年5月1日止,中国共产党已有7个省级地方组织。他们是北京地方组织、天津组织及唐山站分部、汉口组织、上海组织、广东组织、香港组织、南京组织,并在报告中着重介绍了唐山的情况:
“该分部的成员是这个津浦铁路(注:应为京奉铁路)最大车站的铁路修配厂的工人。党特别重视唐山地区,因为它是中国最大的一个工业中心。这里有(1)二千五百工人的京奉铁路修理厂; (2)两千工人的启新洋灰公司; (3) 一万四千工人的开滦矿务总局。我党在这个地区正竭力通过开办工人学校、工人俱乐部以及建立各产业工会发起小组的办法来巩固自己。我们在这里除了共产主义组织外,还有两个小组:一个是五金工人小组,一个是铁路员工小组,在他们周围,我们团结了一批相应的工会。”
这说明,在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之前,中国无产阶级先进分子已经开始在产业工人比较集中的唐山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使马克思主义与唐山工人运动相结合,建立了相应的组织,并把唐山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状况介绍到了国外。
其四、首次工运高潮翻涌,邓培高举红色旗帜
中共建党伊始,和唐山工运密不可分,其中邓培的名字和照片在一大纪念馆凸显展出。
唐山第一名共产党员邓培1920年,李大钊先后派遣罗章龙等到唐山进行社会调查,开展工人运动。要求特别关注工人觉悟与发动情况及其代表人物的成长。罗章龙与邓培开始接触。后经李大钊、罗章龙介绍,邓培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这是唐山的第一名工人党员,也是河北省第一名共产党员。
1921年10月,李大钊推荐工人党员邓培、梁鹏万作为工人代表,出席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会议期间,邓培与张国焘、张秋白等人受到列宁的亲切接见。据张国焘回忆:接见完毕“告辞的时候,列宁以亲切的态度,双手紧握着邓培的手,用英语向我说,铁路工人运动很重要的。在俄国革命中,铁路工人起过重大的作用;在未来的中国革命中,他们也一定会起同样的或者更重大的作用。请你将我的意思说给他听。邓培这个朴实的工人领袖,听了我的翻译后,张口大笑,点头不已作为对列宁盛意的回答。列宁睹此,也露出乐不可支的笑容。”
掀起工人运动高潮作为唐山工人运动的杰出组织者,1922年10月,他领导指挥了京奉铁路唐山制造厂罢工以及开滦五矿同盟大罢工等。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主任邓中夏赞为:这是中国第一次工运高潮中的“最高峰”。1923年5月,在党的三大上,邓培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与邓培一起,中央领导机构中有了第一批工人党员。1924年2月,全国铁路工人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北京秘密召开,邓培当选为委员长。1925年5月,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选举产生中国工人阶级全国统一的工会领导机关——中华全国总工会,林伟民为执行委员长,刘少奇、邓培等为副委员长。1927年4曰22日,中国工人阶级杰出领袖邓培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宁死不屈,英勇就义。
其五、赓续中共一大血脉,多位代表关注唐山
唐山,是党的一大代表关注的地区。
1919年3月9日,李大钊在《每周评论》发表《唐山煤厂的工人生活》。李大钊周围形成的先进知识阶级群体,如毛泽东、刘仁静、王尽美、邓恩铭、陈公博、张国焘等开始对唐山进行了解。1920年冬,张国焘根据李大钊安排,曾到唐山了解工人运动情况,住在开滦矿区。在李大钊的领导下,唐山与山东王尽美、邓恩铭,湖南毛泽东、何叔衡,北京大学张国焘、陈公博等,出现秘密联系的渠道。唐山许多信息不断通过李大钊、鲍立威(北京大学俄语教师)、罗章龙、邓中夏、邓培等向全国传播。毛泽东一直关注唐山五四运动,他从罗章龙、邓中夏等先进学生那里了解了唐山及《救国报》。于是,他从长沙给唐山工业专门学校救国会、学生联合会会长许元启寄来明信片,表达希望《湘江评论》与《救国报》建立交流代销、组织发行关系的意愿。唐山救国会非常重视湖南新民学会的来信,李大钊愿意承担《湘江评论》与《救国报》异地交流的担保。唐山《救国报》得到党在创立时期工人刊物《唐山潮声》编辑者的支持。毛泽东、李达、李汉俊等与唐山形成一种秘密联系渠道。
中共一大召开场景1921年7月6日,在南陈(独秀)北李(大钊)影响下,唐山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李大钊开始有组织的派出罗章龙、张国焘、邓中夏等革命知识分子到唐山煤矿和铁路工厂工人中间,进行党的思想、组织建设。
一大代表张国焘7月23日,中共一大会议在上海开幕。中共一大代表开始把唐山列为建立劳动组合书记部分部的重要地区。中共一大代表联系唐山党团员、工会代表,并先后在唐山王谢庄、新立街、陆家街、欧阳小楼、和乐馆、扶轮小学、工人图书馆、工人夜校等处建立起秘密工作联络站。王谢庄欧阳小楼为唐山党组织从事秘密工作的地点,唐山陆家街为民药房,成为掩护劳动组合书记部唐山分部工作的秘密联络站。包惠僧在唐山扶轮小学建立起秘密联络站,包惠僧爱人夏松云为负责人。刘仁静在唐山工人图书馆阅览室建成秘密工作站,其爱人黑牡丹史蓬仙为联络者。据不完全统计,中共一大代表在唐山建立的秘密联络站总数有5个以上。在李大钊领导下,包惠僧、刘仁静经常穿梭于北京与唐山间,秘密传递文件,传达党、团、劳动组合书记部的指示。王尽美、邓培、毛泽东、罗章龙等还一起参加过中共中央上海扩大会议。
一大代表王尽美1922年,一大代表开始领导唐山地区同盟大罢工。10月,罗章龙、邓培到山海关,与担任北方劳动组合书记部副主任的王尽美,一起研究山海关和唐山两地同时举行罢工时间问题。而后王尽美、罗章龙、邓培等人组成开滦五矿工人罢工行动总指挥部。继京奉路唐山制造厂大罢工再次胜利,铁路大罢工向开滦煤矿蔓延。期间,王尽美起草《开滦五矿同盟大罢工第二次宣言》,发表在英国《泰晤士报》上。10月29日,王尽美起草《京奉铁路山海关工人俱乐部为支援开滦矿工痛告全国同胞书》,于11月1日在《新民意报》发表。罢工期间大部分文稿出自王尽美之手。王尽美与邓培并肩作战,为唐山同盟大罢工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共一大代表与唐山同盟大罢工息息相关,都在自己的工作范围内声援了唐山同盟大罢工。
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及家人出席一大的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是否来过唐山,没见到明确的史料,但在他谈中共创建时的文献中,曾详细介绍过唐山传播社会主义思想情况。他写道:“《劳动报》(注:北京党组织刊物,从第7期开始叫《劳动音》)共出版了11期。今年庆祝五一节的时候专门写了传单,在北京及其郊区散发了2000份。有几个同志在唐山组建了工人夜校,晚上他们讲社会主义、工人运动和组织等。有35名工人前来参加。只有10%的工人能看懂报纸。很难举行群众大会。工人夜校便被用来建立社会主义支部。夜校约在半年前开学,结果是已经建立起唐山铁路工会,到5月1日正式会员达到350名。京汉路有12000名职工,这个工会开始在他们中间发展。五一节的纪念活动已经有600人参加。节后有1000人拿着写有纪念五一口号的旗子参加游行。”
其六、中央首发重要文件,唐山工运位列其中
这份由陈独秀署名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局通告》,是中国党成立后,中共中央领导机构下发的第一份中央文件。
建党后第一份中央文件中共一大之后,当选的中央局书记陈独秀仍在广州任职。1921年8月底,陈独秀回到了上海,在他的领导下,党中央的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
经过一段时间对国内党内情况的了解,并经过与马林、李达、张国焘等人的多次交谈和商讨,陈独秀拟定了进一步开展党的活动的计划,以促进党的地方组织的建立和扩大,推动党的各项实际工作全面展开。
1921年11月,由中央局书记陈独秀署名,向全国各地区党组织发出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局通告》。全文如下:
同人公鉴:
中央局议决通告各区之事如下:
(一)依团体经济状况,议定最低限度必须办到下列四事。(A)上海、北京、广州、武汉、长沙五区早在本年内至迟亦须于明年七月开大会前,都能得同志三十人成立区执行委员会,以便开大会时能够依党纲成立正式中央执行委员会。(B)全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必须在明年七月以前超过二千团员。(C)各区必须有直接管理的工会一个以上,其余的工会也须有切实的联络;在明年大会席上,各区代表关于该区劳动状况,必须有统计的报告。(D)中央局宣传部在明年七月以前,必须出书(关于纯粹的共产主义者)二十种以上。
(二)关于劳动运动,议决以全力组织全国铁道工会,上海、北京、武汉、长沙、广州、济南、唐山、南京、天津、郑州、杭州、长辛店诸同志,都要尽力于此计划。
(三)关于青年及妇女运动,请各区切实注意:“青年团”及“女界联合会”改造宣言及章程日内即寄上,望依新章从速进行。
一九二一年十一月中央局书记 T.S.Chen(即为陈独秀)
《中国共产党中央局通告》是一份不同寻常的文件,它是党的一大决议的进一步发展和补充,对推动中共地方组织的建立和扩大,对开展以工人运动为中心的各项工作起到了促进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这份文件中特别提到了唐山。
第一次工运高潮形势各地党的地方组织接到中央局通告以后,认真贯彻中央的指示,做了大量的工作。北京党组织按照中共一大纲领和中央局通告的要求,在知识分子和工人中培养和吸收了一批先进分子入党,尤其注意在产业工人中发展党员。不久,中共北京地方委员会成立,李大钊任书记。同年8月,邓培在唐山建立中共地方执行委员会,有党员18名。下面有唐山制造厂、唐山开滦煤矿两个基层组织。截至1922年6月底,全党党员人数已从一大时的50余人增加到195人,其中工人党员21人,唐山产业工人党员占了相当比重,这为开展以工人运动为中心的各项实际革命工作奠定了组织基础。
(文中引用了历史学者王士立、吴晓煜、杨磊、王艳萍、高金山等人专著、文章中的资料/照片拍摄于一大纪念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