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工匠精神,你想到什么事,或能想到什么人?本文不打算就“工匠精神”的含义做历史性的考证和说明,只是概要性谈一谈大概思考和想法。
提起工匠精神,大概大众的印象里会联系到日本、德国的制造业和手工业。本身“工匠”这一词汇就有代指某一行业人物的印记。如果说中国制造和日本制造相比,哪个更好,哪个更差?这个问题,很难笼统地说,可能大众的直观感受更多是亲身体会居多。比如日本的电梯、汽车、电器、服装,甚至马桶之类,在工业品和日常消费品领域,日本的产品在很多方面的却是品质的保证。但如果说,日本的一定就都优于中国,恐怕绝大部分人不会同意。一二十年前,我们在经济上发展落后很多时,或许可以这么说,十年前,从我国总体GDP赶超日本GDP后,国民的自信,包括各种消费能力的上升,对高端制造品和奢侈品的消费增多,不仅带动了海购的繁荣,同时也带动了国内高端品牌产品的发展。这么多年过去,国产品牌也迅速崛起,很多人在选择品牌时会选择国货。不过,这种高端品质的认识和积累,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现在很多人买东西还是认日本的产品。品牌本身也是时间和购买的反复确认和累积,能够长期做到这么稳定的高品质,可不是简单的“工匠精神”一词可以概括,它更是一种社会系统性的构建。
当然,一国的国民和企业制度、国民的素质不仅仅体现在某一个单一的行业。日本的漫画、音乐、电影、文学一度也是我们学习的对象,这里面除了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可能也是人力、组织、资本、科技、国际化等相结合造就的结果,难以用“工匠”一次简单概括。不过,“工匠精神”大概是一种全民的素养长期积累的结果。比如,很多百年老店,甚至是千年老店,都在日本,有钱赚,也不急于扩张。而到了国内,可能由于市场过于庞大,就算你不想扩张,资本可能也会主动找过来让你扩张。或是,你不想扩张,资本在周边就扶植更多的竞争对手,使得原本还有钱可赚的生意经营起来更为困难。
我觉得工匠精神,更多是一种集体性的自觉智慧,这种自觉,集合了从业者的自身素质基础,也包括社会对这种素质和坚持的认可.工匠精神,在很多情形下,是长期主义和高品质的代表,或者说是一种工程化思维的认真态度. 如果我们的行业从业人员,能够有这种长期主义的耐心,社会有更多的包容和支持,那么,这种正向的趋势将会促进更多优秀的产品和作品产生.
如果说,要找一些中国领域类有工匠精神的人物形象,你能想到的有哪些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