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英国民众因为知识而变得更自主,旅游指南书成为另一种畅销书。
你想到的可能是“某地人文纪实”这样的文化图书,或者是“玩转某景区一百条”这样的攻略合集,甚至是景区门口一摞摞的免费导览图。
但像“生活富足的绅士们四处游历探险”这样,对于“维多利亚风尚”的直观想象,其实是由小小的旅游指南书推动的。
过去的英国人只有旅行,却没有旅游。
在中世纪以及近代早期的欧洲,英国人也会出远门,而且常常成群结队,他们最喜欢去的地方是意大利和法国。
跟我们今天差不多嘛。只不过,那些出远门的人都是贵族,他们出行的目的也并不是去戛纳海滩晒太阳、在威尼斯小城划船,而是外出学习、政治考察或招商引资,是背负着沉重任务的。
当时,几乎所有的正经贵族家庭出身的青年都会出游。
这其实是不得已,英国在维多利亚时代之前,相对落后。
英国贵族为了更好地培养接班人,就会把孩子送去欧洲大陆留学。
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起源地,法国是启蒙运动的起源地,在这里,英国的贵族孩子们学习舞蹈、骑马、剑术,再学点法语,这是当时欧洲的外交语言。
后来,人们把16世纪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到19世纪维多利亚女王统治之前,这三百多年的外出游学活动称为“大旅行” 。
只是这种旅行,跟去戛纳海滩晒太阳的心态肯定是不一样的。
风水轮流转,到了19世纪,得益于工业革命,英国人可算是扬眉吐气了。
人们有钱有闲了,除了读读百科全书提升自己,也意识到,有必要看看别的风景放松一下身心。
维多利亚时代是英国交通的大变革时代,马车驿站系统遍布全国,当时很流行出租马车,到维多利亚时代晚期,蒸汽汽车又渐渐取代了马车。
另外,公共汽车公司、城际铁路系统也建立起来了,无论是短途出行还是长途旅行都越来越方便。
而且,工业化也引发了城市化,很多英国城市周边的乡村成为市民周末休闲的首选场所。
当然还有很多人,不满足周末在郊区摘苹果、抓兔子,他们想出远门,可是远方的情况他们并不熟悉,怎么办呢?
“旅游指南书”于是出现了。
过去有一些出版物附带类似功能,像18世纪旅行文学作品,除了讲故事还顺带介绍某地的风土人情,不过篇幅很小。
维多利亚时代的“旅游指南书”不一样,它的定位更加清晰,很实用。
各个出版社为了争夺消费者,铆足了劲“比学赶超”。
一些好的旅游指南书,甚至具备我们今天多个App的功能,包括旅游攻略、地图、马车指南,甚至有火车时刻表。
一些出版社,还会在尺寸上展开竞争。既然是旅游指南书,游客要随身带着,所以出版商会把指南书的尺寸控制得很好,有的8厘米长、12厘米宽 ,正好能单手握住阅读;还有的3.8厘米长,8厘米宽 ,可以轻松放在口袋里。
如果抹去时间,你会不会觉得,这就像是在介绍今天的旅游指南。
还不止如此,维多利亚时代旅游指南几乎涵盖了全球各个国家的旅游攻略 。
我们总说,那个时代的英国人遍及全世界,像乘坐“小猎犬号”环球考察的达尔文,两次深入南极探险的罗伯特·斯科特。
为什么这个时代的英国人是那样的自信昂扬呢?
正是这种广泛印刷传播的旅游指南,在不断塑造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人的国民性格。
当时的旅游指南做得非常好,一方面满足基本的生活与观光需求;
另一方面还会介绍某地风土人情,引入深层次的“文化旅游”。
这既能满足一些游客走马观花、自主选择的基本需求,还能最大限度满足一些游客对知识性“自我提升”的要求。
而且,这样细致入微的旅游指南,悄然间给英国社会带来一个颠覆性变化。
出版商把旅游的信息和知识统统交给读者,大众从过去旅游的被动者变成主动者。
英国人也渐渐形成自信,甚至傲慢的旅游心态。
这种心态一直到二战爆发,英国遭遇初期的挫败才逐渐减弱。
总之,旅游指南已经成为维多利亚时代最强烈的文化符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