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了认识很多高端人士,很积极主动地参加想要融入他们的圈子,却发现效果十分不理想。
对此,你想不明白是为什么,很多书上不是都鼓励大家要积极主动去升级自己的人脉吗?为什么自己那么努力去混高端的圈子,却总是和这些新圈子格格不入呢?
在我看来,你积极主动的精神非常可贵,但却弄错了非常关键的一点。为什么这样说呢?
说起“积极主动”,读过《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的朋友都知道,这是当中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习惯。
很多朋友就是因为读了这本书,开始变得特别积极主动地去结交人脉。
如果你也是这样做,我认为你没有完全读懂作者柯维的原意。
在我看来,柯维所指的“积极主动”其实是指一个系统。这个系统由内在元素和外在元素组成,运作的正确顺序是先内后外。
换言之,柯维的意思是你要先提升自己的内在,等到你的内在水平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之后,再向外求,去追求比如认识一些高端的人脉。
如果你内在水平和这些高端人士的水平相差甚远,就算你再努力去攀附也是徒劳无功。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自己几年前曾看过的一档求职节目。
当时,有一个求职者在面试时表现不佳,后面面试官问到他有什么优势时,这个求职者一脸傲气地表示自己认识很多企业大佬,还拥有他们当中不少人的电话。
他特地提到自己拥有“铁娘子”董明珠的电话,然而,这番话却引起了坐在台下的面试官的强烈质疑。
为了证明自己真的认识董明珠,这个求职者在现场直接打电话给董小姐,却一直没人接。
事后,其中一个面试官就分析说,这个求职者可能是在一些商业场合,刚好碰到了董明珠,然后问对方要电话。知书识礼的董小姐,在有这么多人的公众场合可能也不好意思拒绝他,所以给了他电话。
但是,两个人的能力相差实在太远了,董明珠是一年至少赚几个亿的大企业家,而这个求职者跑到求职节目来应聘几千块钱一个月的工作,他们之间是很难产生强链接的。董明珠一年出席那么多商业活动,见过的人多如牛毛,严格来说,她和这个求职者顶多是有过一面之缘,谈不上认识。
所以,这个求职者勉强攀附说自己认识董明珠,其实是在自欺欺人。
毕竟真正的认识,是指双方的能力是处在同一个层次,相互之间能够产生链接,而不是知道对方的名字和电话,就叫做认识。
在我看来,当时面试官给这个求职者的建议十分中肯,认为他最迫切的不是去认识什么大佬,而是踏踏实实地提高自己的能力,才不会重蹈“晕倒哥”的覆辙。(注:“晕倒哥”是指曾参加过《非我莫属》这个求职节目的一个选手,他说自己在法国留学10年之久,并拿到了国际贸易硕士、社会学本科、导演本科三个证书。可是当主持人张绍刚让他和女boss文颐用法语交流时,这个选手直接蒙了。之后对于面试官提出的问题,他也是答得牛头不对马嘴。最后为了躲避这种尴尬,这个面试者干脆故意晕倒在地)
我认为柯维说的“积极主动”要从内到外,这和儒家思想里“内圣外王”的理念很接近。
看来天下大道,果然是殊途同归。
相信你如果真的读懂了柯维的本意,一定不会花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想着如何融入高端圈子,而是脚踏实地,一步步修炼自己的内功。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等到你优秀到不能被忽视时,进入高端圈子只是水到渠成!
对于积极主动,你的看法是怎样的呢?欢迎在下面留言和我互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