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演讲稿:技术领导者的个人成长

演讲稿:技术领导者的个人成长

作者: 万学凡 | 来源:发表于2019-03-17 20:38 被阅读0次

    3月16日,是TGO鲲鹏会武汉分会成立的好日子。伴随着武汉得天独厚的人才环境和地理优势,这几年武汉科技公司的发展越来越好。然而对比一线城市,技术社区的打造、技术人之间的交流却很少,难免有些遗憾。我们期望,同时也坚信,极客邦、TGO能为武汉的科技圈创造更多学习和分享的平台。

    TGO鲲鹏会武汉分会成立仪式

    在这次的主题演讲中,我结合自己在过去一年中的感悟,分享技术人员如何用胜任力模型刻意练习“冰山”之下的能力、以及介绍小型研讨会、撰写文章、发展社区这样有效的建立影响力的方式。下文是我在现场表述、分享的一些观点。回想起来,限于时长,还有很多未尽之意。

    从中年危机开始讲起

    18年年底,我作客湖北电台的《万敏会客厅》,与主持人就职场人士的中年危机进行了一个小时的交谈。人近中年,伴随着家庭、社会的压力,总会有各种各样的焦虑。通过那次的对话,我得以对自己的“焦虑”有了更进一步的思考。

    当我十几年前从大学毕业的时候, 一些与办公环境相关的重要科技还不普及。时过境迁,对于90后、95后的年轻人来说,电脑、智能手机、社交网络和博客已经不再是“科技”,而是演变为“环境”了。对比这些年轻人,我的优势在哪里,我应该做什么?这是我这一年来常常思考的问题。

    我喜欢这样的两个例子。

    不要跟年轻人拼年龄,看的是经验和效率

    不要跟年轻人拼年龄,应该拼的是经验和效率。以打靶为例,年轻人可以连续打十枪不用休息,而年长者可能很难做到,需要中场休息。但是另一方面,年轻人十枪的命中率可能只有一枪,而年长者也许可以做到“枪枪命中”。所以随着年龄的增长,一定要保证经验随之增多,要把经验运用到学习和工作中去,形成思维框架和知识体系,让我们在应对工作、生活的时候能够更加从容,越来越高效地处理愈加复杂的问题。这是年长者应该具备的素质和心态。

    好的职业状态是怎么样的?

    好的职业状态是怎么样的?把组织比作一颗苹果树,工作就是苹果树上的苹果,员工就是摘苹果的人。有两种需要引发我们警惕的状态:一种是员工摘苹果如同探囊取物,说明这个工作已经成为了一个机械性、毫无挑战的工作。另外一种是员工即使拼尽全力地跳,依然够不到这个苹果。说明这个目标的难度太大,对员工成长也毫无帮助。比较理想的工作状态是员工只要全力一跳,就能够摘到苹果。每天跳10次、跳100次,通过跳跃的过程不断提升员工的弹跳力。苹果树每天都在长高,员工的弹跳力也在不断提升,那么这个组织的发展就会越来越好。

    冰山理论

    我们如何形成思维框架和知识体系,不断提高自己的“弹跳力”呢?我理解这需要更多地锻炼“冰山”之下的能力,我们公司将它称之为胜任力———以“带领团队用概念性思考和专业技能为主要方式来解决复杂问题”为主要行为模式特征,通过不断地刻意练习,来牵引个人和团队的成长。

    胜任力

    胜任力最早是由哈佛大学的一位教授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是指将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效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现在很多公司也都在使用胜任力模型,通常是由HR部门主导设计,用于绩效考核。我在此介绍的胜任力模型不是单纯的考评工具,而是更多的是从个人发展入手,鼓励大家通过针对行为的自我反思来达到成长的目的。

    ThoughtWorks胜任力模型

    大家都知道敏捷团队是全功能团队,包括开发工程师、用户体验设计师、商业分析师、测试工程师等等。对于所有的角色,我们都要求具备核心胜任力(Core Competency)。同时我们设计不同Shape的关键胜任力(Key Competency)来展现不同角色发展方向对于胜任力的独特要求。拿现在的团队举例,通过对于业务、文化、人才的分析,我们更加关注所谓的“通才”——说到“通才”,其实更强调的是“冰山理论”水面下的那些能力。限于篇幅,在这里主要介绍技术专长和发展他人。关于胜任力模型的全貌,我们可以在今后的分享中进一步交流。

    刻意练习:技术专长

    在过去一年中,我通过这样的方法来锻炼我“冰山”之下的技术能力。

    充分意识(Fully Aware):“充分意识”的定义是应该同时具备“输入”和“输出”。比如说,我翻译了一本书籍或者技术雷达的某个章节,这是“输入”。接下来我从中充分理解了某项技术,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应用;或者我学习了一个新的理论,加以沉淀后撰写了博客,并在社区上做了演讲,这就是好的输出。

    理解(Understand):深刻理解并掌握了某项技术后,我对这个技术哪里有坑、哪里没有坑了然于胸。于是我自然而然地知道以什么样的方式去高效地解决问题。同样,我也需要能向不懂该项技术的人解释清楚技术方案背后的逻辑。这体现了“理解”。

    对于技术管理者,在个人能力成长的同时,还必须时刻帮助团队的成长。我再介绍另外一个核心胜任力——发展他人。

    刻意练习:发展他人

    最有效的帮助团队成长的方式是建立一个有效的“反馈”闭环:

    针对行为提反馈——针对“行为”的反馈,目的是改变他人的行为。我们需要思考他人应该怎么做,我们为什么提出这样的反馈,这样的反馈如何帮到他人。关于如何提反馈的技巧,可以参考《如何提反馈》。

    给TA布置任务——我们需要定义任务是什么,比如两周内学习一个新的技术;我们也需要明确这个任务发展了TA的什么能力,比如表达能力、或者代码能力。

    针对结果提反馈——对“结果”的认可和加强,肯定他人的进步能帮助他人更快的成长。

    个人的修炼之路是漫长的。我们都在努力往上打拼,我们中的很多人也许正处在职业生涯的上升期,也有可能我们中的一些人已经遇到了职业发展的天花板。下图是我学习到的一个对专业人士的评价体系,供大家参考。

    五级工程师模型

    在IT行业,一个人毕业后,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能够熟练应用工程实践解决问题,独立完成所分配的工作,就是一个合格的第五级工程师。

    什么是第四级工程师呢?比如在建造一座跨海大桥的时候,工程师会在现有资金的条件下,根据交通的需求设计一座使用寿命200年的大桥。但是如果目的是为了让军队迅速通过一条河流,设计师追求的目标就变成了在最短时间内建造一座让军队安全渡河的浮桥。目标不同,工程师的解决方案就会截然不同。很多从事IT的人,常常会犯这样的错误:把跨海大桥建成了浮桥,或者把浮桥按照跨海大桥的标准来建造。因此,成为第四级的工程师的标准,要看TA是否具备解决一个有规模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的能力远不是熟练写程序就能达到的。

    至于第三级工程师,应该能够独立带领其他人做出一个为组织创造利润的产品。这就要求除了上述能力外,TA还应具备对市场的判断能力(Business Acumen)和好的营销能力(Persuasive Communication)。

    第二级工程师能设计和实现别人未曾做出的产品; 第一级工程师则能凭借一己之力开创一个产业,比如福特、贝尔。

    每提高一级,工程师的影响力和收入就会增加很多,当然与之对应的胜任力的标准也会越来越高。

    影响力

    技术人通常只关注自己的圈子、自己的团队,而忽视了影响力的建立。我们应当意识到,我们不仅生活在这个公司里,我们更是生活在这个行业里。

    我们需要通过不断地传递新事实、新知识和新想法,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并引起注意,而不仅仅是直接“宣称”自己具备胜任的能力。小型研讨会、在行业会议中作演讲、在目标人群关注的出版物上发表文章、发展社区,这些都是有效的建立影响力的方式。

    TGO议桌局

    TGO的议桌局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这样的小型研讨会是以技术负责人、技术创业者等技术领导者为主要群体的交流活动,聚焦于大家在工作、生活、成长等方面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学习和分享,在技术领导者之间搭建一个平台,让彼此之间的信息与经验无障碍的流通。

    前不久TGO武汉分会的几位同学在议桌局上就《技术管理者:如何帮助团队成员成长?》的话题进行了讨论,大家都深受启发。

    在团队规模不断增大的同时,我们从一线经理成为了更大团队的管理者——这时候需要我们将更多地将精力聚焦在“解决问题、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上。化鹏在分享技术管理者思想转变的时候,我想起拉姆.查兰在《领导梯队》中也提到了类似的观点。如何更好的学习、授权和合作,永远是技术管理者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

    辉哥认为开发人员不仅需要具备硬技能,同时也需具备不错的软技能。对技术管理者的要求也不限于了解团队成员的性格、想法和思路,还需要具备同理心和学习力,积极建立信任的协作关系,以及不断地扩大技术视野。

    清忠认为应该在团队内建立共识:赋能的概念不应仅是Leader给团队成员赋能,团队成员也应给Leader赋能。在给团队成员“压力”以帮助团队成员成长的同时,我们也要关注技术领导者的个人成长,因为Leader的视野决定了团队的格局。

    仁明在讲述他从初创团队到200人团队的心路历程中,分享了他对Leader个人成长与团队成长的见解。这与我们常说的“要与比自己好的人为伍”的道理是相通的——提高我们的见识和思维方式,建立伙伴关系和协作的生态。这也是TGO的初心。

    撰写文章

    提高影响力的第二个方法是写作。我们不仅可以通过写博客来加深自我认识,还可以通过发表文章来传递智慧。每个人在生活中,其实都会追求一种分享的状态。写作从本质上,与朋友圈分享照片一样,不断地记录自己的经历、状态和所思所想。我们从分享的过程中获得快乐。而写作,正是这样的一种方式。

    我为什么要写作?写作能帮助我将脑中的想法体系化,我得以在写作过程中不断地构建知识体系。我开始有计划的阅读和写作是在2016年底,因为要参加QCon,想着在国家会议中心演讲,是件有巨大压力的事情。为了让演讲更加完整,必须有自己的沉淀和思考,所以逼着自己在短时间内看了很多书。

    开始的阅读是痛苦的,常常用两三周看完一本书,看到后面忘记了前面讲的是什么。于是开始在阅读过程中将书中感兴趣的页面折起来,整本书读完了再从头翻一遍,把这些有感触的东西整理在简书里。

    慢慢地发现,我可以将一些讲类似主题的书的笔记整理在一起,加上自己的理解,组成一篇有逻辑的博客。如果大家阅读过我早期的文章,会发现有些语句、段落显得颇为零散,但随着阅读速度的加快、受到的启发越来越多、文笔也更加通顺。这件事情就慢慢变得有成就感了。

    更大范围的发布自己的文章是在2017年5月一个偶然的机会。ThoughtWorks武汉办公室完成了装修,我们搬进了新家。设计并装修一个办公室,要考虑的事情太多了,为了记录这段旅程,我写了一篇《敏捷团队的办公室设计》的文章并发于ThoughtWorks洞见。出乎意料的事,阅读量非常高。于是对自己的文笔有了一些信心。之后陆续发表过几篇文章,于是渐入佳境。因为坚持,我比较欣慰的是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我陆陆续续写了将近20万字。

    在准备这次演讲的时候,我的思绪也回到了多年以前我刚步入职场的那一刻。转眼间,我已是一名年近不惑的职场老兵,不由得感叹岁月如梭。什么是我们必须坚持的,什么是我们可以妥协的?我特别喜欢最近读到的一句话:待人温和而不失果敢,拥有追求完美的匠人心态和精诚通透的利他之心。

    社区就像集市,存在一个慢慢聚集人气的过程,不会一下子热闹起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正是我们的态度。好的社区不仅提供了一个学习和分享的舞台,它还能够打破一些商业模式上的传统壁垒。

    希望大武汉拥有更好的技术社区!祝愿TGO武汉分会越来越好!谢谢大家!

    参考文章:

    技术管理者:如何帮助团队成员成长?

    万敏会客厅|给35岁还在迷茫的你——2019年如何提升你的职场“弹跳力”?

    我为什么要写作

    写给TGO武汉分会

    本文作者万学凡,ThoughtWorks首席咨询师,武汉。作者保留本文一切权利,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演讲稿:技术领导者的个人成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lpym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