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讲过:“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和亲自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孩子不做不得,做了才得到。比如《弟子规》的“入则孝”,孩子们背好了,如果不去行,孝道就不能成为孩子的精神财富,所以背了《弟子规》,还要育,还要行。而且越是小孩子越要偏重于行,小的时候正是养心的高峰期。
当下大家要跟国家颁布的政策理念一致,改变光在抓知识教育,就能进入好学校的思想,不能像以前一样刷题进好学校,育人风向已经开始改变。从当下的期末考试的试卷上可以发现,题都变活了,与当代的情景教育、日常生活越来越相近。教师的教学也从以前碎片的、零散的、单一的转向大单元教学。如果孩子们根本没有去做过,他怎么会把《弟子规》里面的“入则孝”演义出来变成他的日常规范。有教而无育,行是一个人走入社会必经的成长过程,没有行,他会自我封闭,最后只守在自己的世界里出不来。
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孩子们自己做一遍,这样他会牢记于心,久习成惯!
![](https://img.haomeiwen.com/i4221524/b759c2cafc5a2cde.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4221524/3ce1aaae2bb3167d.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4221524/884ab64648fc8af7.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4221524/ea9902fc02ae9b3f.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4221524/bfec16137d07751c.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4221524/2446e53d94d52720.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