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少有人走的路 《与心灵对话》第一部分选段

少有人走的路 《与心灵对话》第一部分选段

作者: 热泡泡 | 来源:发表于2018-03-20 16:01 被阅读0次

      我们在成长中所做的基本抉择之一,就是必须分辨神经官能性痛苦和存在性痛苦。

      不害怕不是勇气,它是某种脑损伤。勇气是尽管你感到害怕,但仍能迎难而上;尽管你感觉痛苦,但仍能直接面对。

      如果明白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每件事,都是上苍设计好的,其目的在于指引我们走向神圣,那么,我们就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心理疾病源自一个有意识的心灵拒绝思考,拒绝去承受思考的痛苦。

      当我们艰难地行走在坎坷的、荆棘密布的人生旅途,与痛苦进行抗争时,或许能够从艾略特身上获得许多安慰。旅途中,我们需要安慰,而不是自欺欺人。

      治疗一个人痛苦的最好办法,往往不是设法消除痛苦,而是应该与他一起承受。我们必须学会聆听和分担他人的痛苦,这也是意识成长的全部内容。

      责备他人,实际上是在逃避自己的责任和应承受的痛苦。只要我们勇于面对自己的问题,多些宽容,我们就能获得健康的心灵。

      愤怒有存在的必要性,为了生存我们需要它,愤怒本身并不是个坏东西。

      一般人用要等到三四十岁,才知道如何处理愤怒,甚至还有一些人终其一生也学不会应对愤怒。

      人在一生中不评判别人是不可能的。我们的判断决定着我们生活的质量。在评判别人之前,先评判你自己。

      我把那些不会自我调整的人称为“撒谎的人”,因为他们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自欺欺人,对自己的错误和陋习茫然无知。他们的习惯性思维就是认为自己是最好的,无论何时何地。即使错误有迹可循,他们也不会做出自我调整,反而去抹杀这些错误痕迹,并为此消耗他们大量的精力。不仅如此,他们还盛气凌人,经常责备他人,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以保护他们自己的病态。这种抹杀和责备,恰恰就是他们的罪恶之源。

      我们一定要警惕,责备与愤怒和仇恨一样,都会给人带来痛快的感觉。我听过这样一个例子:一个着了魔的人蜷缩在角落里,啃着自己的脚踝。比尤坎内把“愤怒”描述成一个啃自己骨头的人:只要有一点肌腱,只要有一点剩下的,你就会不停地啃。唯一的问题是,你正在啃的是你自己的骨头。抓住愤怒不放,就像抓住了自己的脚踝啃啮一样,令人恐惧。责备也是如此。

      “责备游戏”也可被称作“要不是因为你”游戏。这是一种没完没了的循环,难以打断。停止这个游戏的唯一方式就是停止,不再进行。要停止责备的游戏,需要的是宽容。宽容的确切含义是:责备游戏到此结束。

      不要搞错了,“宽恕”和“肯定”不是一回事。“肯定”是避免与罪恶正面冲突的一种方式。它是说:“是的,我的继父在我还是小孩子时猥亵我,但那只是他人性的弱点,部分是因为他在孩提时被伤害过。” 而宽恕却要直截了当地面对罪恶。它要求你对继父说:“你做的事是错的,尽管你有自己的原因,但你对我是犯了罪的。我知道得很清楚,但我还是原谅你。”

      真正的宽恕是一个非常非常艰难的过程,但它对你的心理健康绝对必要。许多人都在忍受着“廉价的宽恕”所带来的烦恼。他们第一次来看医生时,都说:“我承认我的童年过得不完美,但是我的父母已经尽力了,而我原谅了他们。” 但是当医生了解了他们的情况后,发现这些人根本没有原谅他们的父母。他们只不过让自己相信原谅他们了。

      宽恕首先必须面对罪过和有罪过的人,不能回避,不能躲闪,它的前提是:必须先做出有罪的裁决——“不,我的父母没有尽力,他们本来能够做得更好,他们对我造成了伤害”——只有这样,真正的宽恕才开始起作用。

      妈妈拒绝了四岁的约翰玩玩具的要求,于是约翰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发脾气。妈妈给他做了他最爱的巧克力冰激凌蛋卷送上楼去,约翰却一把将蛋卷从她手上打落。这就是受虐狂的反应。约翰最喜欢的一件东西唾手可得时,却这么轻易地把它丢掉了。为什么?因为比起对冰激凌的爱来说,约翰当时对妈妈的恨更胜一筹。受虐狂就是这样,他总是伪装成施虐狂,假装仇恨,假装发怒。前面所说的那个能干的男人,在升职之际以自毁的方式断送了自己的前程,这是因为他心中有恨,他心中的恨超过了他想要的一切。当然,他自己无法意识到这一点,因为他童年的怨恨已经深深地植入了自己的潜意识,不管他的意识能否觉察,这种自毁的模式随时随地都在起作用。童年一盎司的阴影,长大后就会变成一千吨的自毁,而要消除其危害,就要做到真正的宽恕。 

      心理治疗医生之所以关注那些令人讨厌的事情,是因为从那儿可以得到回报,不仅是我们自己,也包括我们的病人。因为那是所有创伤和疤痕的所在,那是需要治疗的地方。

      我们不可能忘掉那些不愉快。如果不能真正忘掉,我们就只能真正原谅。宽恕是一件困难的事,为了逃避它,我们才总是试图驱赶那些让人反感的记忆。有时,人们可能会出现错误的记忆,对比我们要有所警惕。这是内心的压抑造成的。虽然在意识层面记忆貌似消失了,但它并没有真正消失。实际上,它变成了一个纠缠着我们的魔鬼,使事情变得更糟。我们不可能真正忘掉任何事情,充其量是跟它达成协议,把它保持在一个可以记住、又不觉得痛苦的临界点。从根本上讲,宽恕是自私的。宽恕他人,并不是为了他人,而是为了自己。他人可能甚至不知道自己需要被宽恕,也可能不记得自己的过错。但我们如果抓住愤怒不放,心灵就会停止成长,我们的灵魂之花也会因此枯萎。

      人生复杂多变,正确的做法是不断接受变化,调整自己的心态,修正心灵地图,学会以打破常规的方式来思考和行动。

      缺乏完善思考的种种常见错误,其中之一就是根本不去思考;另一个错误就是,根据肤浅的逻辑、成见与标签妄自揣测;还有一个问题是,认为思考与沟通无语努力,甚至认为思考是浪费时间。

      所有的精神失调都是思想失调。自恋狂者不会关爱其他人;强制性人格的人无法统观全局;被动依赖性的人无法为自己着想。

      一切的心理疾病都源自于混乱的思考,而一切混乱和草率的思考都源于人们逃避问题和痛苦的趋向。周密而完善的思考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只有不畏艰难、勇敢向前的人,才能真正做到。

      的确,要有勇气才能与众不同。如果我们选择独立思考,就必须随时准备承受打击,接受被视为古怪和愤世嫉俗的可能。我们也许会被当成体质边缘的人,代表着异类与反常,而要想追求心智成熟,就必须要勇于思考,勤于思考。周密思考与草率思考的结果完全不同,而你的人生也会因为自己的思考而改变。

      避免陷入极端,不要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泼出去了。在对问题的认识上,我们要综合看待、灵活处理,具备平衡意识。不要刻板地处理问题,不要停留在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式上,这是一种幼稚的表现,只会让我们的人生之路停滞不前。

      人的本性是什么?就是改变,我们能够从随时拉、随时尿,改变为穿着裤子上厕所。

      身体可以变老,但心灵绝不能变老。我们不能阻挡生命的衰老和死亡,但我们可以让心灵永葆年轻,不断成长。这种不间断改变和转换的能力,恰恰是我们人性最显著的特征。

      生活中发生的任何事情都有助于我们的心智成熟。不管你想要干什么,你为此必须付出的代价,就是反反复复地向自己发问,一遍又一遍。

      人,生来不同。所以每个人不得不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他们自己的独特性,他们自己的与众不同,以及学会在与别人相处时在这方面做出妥协。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我们要做出自己的选择。我们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地询问自己,就会找到答案,最终才会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

      使命的原义是召唤。如果一个人被某种事物吸引,一定有某种东西在召唤他。我相信这种东西就是更高的力量。

      当我们看到不适其位、未尽所长的人时,总会感到非常不安,那是一种令人惋惜的浪费。

      人生旅途中,我们容易把事情看成理所当然,包括好运与意外的赠予。的确,在当今物欲横流的年代,运气确实如掷骰子,好与坏无从预知。我们习惯于把一切都想象成偶然或随机,假设好运与坏运是平等的,最后一切会达到平衡,成为零或虚无。这种人生态度很容易导致一种绝望哲学,即虚无主义。虚无主义的逻辑推演到最后,就会把一切事物视为无价值。

      对于好运与意外的赠予还有另一种看法。认为这一切源自一个超人般的给予者——更高的力量。对人类的爱使它不吝于赐予我们礼物。这个更好的力量与我们人生中的种种逆境是否有关联,还无法确定,但回顾起来,那些逆境往往是恩赐的伪装。

      把惊讶当成惊喜来享受,这有益于心理健康。懂得感恩的人,不仅自己快乐,也更能给他人带去快乐。

      一个人如何面对困境、好运或厄运,是判断这个人是否怀有感恩之心的很好的依据。我们可以把某些厄运看成伪装的恩赐,而不把好运视为理所当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少有人走的路 《与心灵对话》第一部分选段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lsbq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