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杂事八感

作者: 永远的医学生 | 来源:发表于2017-12-06 21:26 被阅读2次

    我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似乎在大学发生了重组,就像染色体在在联会时遭受了外部因素的干扰。随之发育的个体可能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优良物种,但也可能是一个与平凡人格格不入的畸形。

    1、思修课上歌颂了一位为救一名素不相识的女子而牺牲自己的军人。我所注意的是“歌颂”二字。在小学中学,我也许会深深敬佩这位伟大的英雄,因为他无私奉献,因为他舍己为人。但是,现在的我出现了一丝质疑,舍己为人在此不过是一命换一命,虽然救下了他人,但是本质上不过是将他人的死,家庭的痛苦转移到自己身上。我好奇这位英雄的家人如果知道他会为别人献出生命时,会不会阻止。这种奇怪的想法突然让我感到一份无奈。但是,思修老师反复的歌颂、赞扬似乎又摧毁了我的想法。。。。。。我目前的理解是我的境界太低。

    2、还是思修课,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五四时代,在革命年代,马克思主义如一把通往真理的钥匙,指引着一批批有志青年,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老师的某幅PPT让我震惊。一个主义竟如此有力量。但我周围的同学,有的看手机,有的打瞌睡,总是让我感觉不到他们对它的尊敬。为了马克思考试,背诵,甚至“洗脑”。我突然感到有点悲哀,谁错了?

    3、这次是心理课,谈了一下挫折,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老师一再叮嘱,看开点,不要被挫折打败。我突发奇想,人类进化到今天,不应该是进化完全,而是受不了挫折的被淘汰,“优胜劣汰,适者生存。”那些被挫折打败的人,应该被淘汰。我突然责备于自己的冷漠。

    4、从挫折讲到了自杀,这是个严肃的话题。一个人被挫折折磨得要了结自己的生命,想必某件事在他心中如天大一般。这时,总有人说,想开点。但是我突然想骂一顿那些看客。这里我想引用一段鲁迅的话,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一个从未走进别人内心的外人怎么能理解当事者的痛苦?如果有亲人自杀,肯定会万般劝阻,这里劝阻的原因我又荒谬地想了一下。人死了,就化作虚无。带给生者悲痛,而生者恰恰是想避免自己的悲痛而去叫他人不要死。因为如果亲人死了,自己可能要忍受孤独,自己可能没人养,自己的生活来源没了,诸如此类。我怎么感觉痛苦的不是亲人的死,而是自己的不适应呢?

    5、老师教导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最好,当考了年级第十一,要争取到年级前十,倘若下次发挥不好考了全级二十。别人一问成绩,便说“哎呀,太差了,才考了全级二十。”面对的是他人的嘲讽--还不知足。这时老师又来了,做人要悦纳自己,不要将自己束缚得太紧。我感觉有点矛盾。又如,老师说外出求学要吃得了苦,不要老是想家;过了一段时间,又告诉我们要多陪家人,多点回家。二者本就矛盾。如此之事还有很多,但是中国国人讲究“中庸之理”。在做好一件事的同时,又将与其相矛盾的一件事做得恰好。说出来太容易了,而且让人觉得很有道理。事实呢?

    6、在看推送时,偶然看见一条推送写的关于大学期末考试,大家纷纷约起图书馆,各种搞笑的表情包诉说着复习的夸张。当然其中有夸大搞笑的成分,但是我可以感受到,很多人潜意识中就将“图书馆”与“学习”联系起来。去图书馆次数越多,我越发现其荒谬之处。去图书馆,可能是谈恋爱,可能是打游戏,可能是看剧,当然也有学习。真正的学习不一定在图书馆。在饭堂的独自思考,操场慢跑的遐想,与同学的讨论,甚至睡前的回顾。或许真正的学者,成就就在悄无声息中出来。

    7、这次是恋爱问题。犹记得我们高中明确禁止谈恋爱,甚至不惜约谈家长。但是仅仅过了一个暑假到了大学,辅导员老师鼓励我们谈恋爱。谈与不谈,是以三个月的时间作为界限?还是以高考的借口禁止?既然与学习有关,大学谈恋爱不会影响,而高中却会影响。别忘了,这才是三个月的成长。

    8、一件小事。最近突然迷上阅读一些经典的小说,都发现里面的两性描写很有韵味,之前看过的《檀香刑》《白鹿原》《兄弟》……现在正在看的《尘埃落定》,果然性爱才是人们内心最原始的冲动。

    八件小事,或许是幼稚,或者是有一点道理。在成长后回首,希望能找到答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大学杂事八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ltri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