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这门人生课,或许很难拿到高分,但至少,我们要试着学会,当面对生命已经无法挽留时,如何放手。
1
一个名叫查理.贾德的小男婴在英国去世了。
小查理是谁?
为什么他的去世会牵动整个英国人民的心,甚至是占据各大媒体头条?
原来,小查理是一个年仅11个月,却一直依赖生命仪器生存的小男婴。
在前不久,他的主治医生认为,小查理应该放弃治疗。
因为小查理在出生后,就被诊断出患有罕见的先天性遗传病。他的全身肌肉、脑部及各个脏器,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损害。
正是这样,小查理的医生建议他的父母,应该拔除那些插满他小小身躯的各种管子,好让小查理在父母的怀里,静静离去。
可是,对于小查理的父母来说,医生的建议简直是丧尽天良,违背医德。
于是,一来二去,小查理的“生死之战”,便成为英国每家每户,茶余饭后,必谈之事。
甚至,连英国的法院,也因此,而忙得不可开交。
小查理是否应该继续治疗,是否应该出国接受实验性的治疗,是否可以在家中死去等等的议题,都变成了英国高等法院的一个个案子。
是的,英国就是这么一个讲究人权,哪怕只是一个婴儿;也注重法律,每一个问题都可以上诉至法院;严肃且认真的国度。
可惜,还未等到法院的裁决,小查理就离开了人世。
而关于“生命告别”的话题,却没有,也不应该就此而停止。
可是,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去对待每一位临终者,无论是稚嫩的孩童,还是年迈的老人?
2
记得,我曾在医院探望过一位早已丧失自主呼吸的昏迷老人。
每次护工帮他翻身时,则需将老人的衣服扒开。而老人唯一会在此时,出现下意识地反抗。
因为老人此生向来威严。可想而知,他对此举会有那么的抗拒。
当时我就在想,倘若那位老人早已立下遗嘱,明确安乐死,是否可以保留他一生威严的名声?
此外,每当子女在老人耳边央求他坚持时,老人便会流下泪水。
我无法得知,老人的泪水究竟是感动于儿女们的孝顺,还是痛苦于自己的苟且?
对大多数人来说,死亡向来是最为避讳的话题,就连孔子也曾曰“未知生,焉知死”。
的确,对于生命,我们很难说服自己“有舍才有得”,也没有人愿意放弃,即便只是一丝的希望。
可是,既然我们来到这个世上,就总有离开的那一天。
无论是家人也好,自己也罢,哪怕是我们养的一只猫,一只狗,或是一只鸟,都有要离开的一天。
然而,当那天来临时,我们又该怎样去面对?
关于告别,这门如此重要的人生课,我们似乎懂得太少。
3
所幸,一切未晚。
对于“告别”这门人生课,我们无需执着于“太迟”。
因为即便是亡了羊,但只要记得去补牢,就不迟。
而对于初学“告别”这门课的人,我极力推荐一部小说——《恶魔呼唤》。
《恶魔呼唤》它讲的是,一个名叫康纳的少年,在母亲去世前,呼唤了树魔的出现,并祈求它实现自己心愿的故事。
故事里面,树魔答应了康纳的要求,但它有一个条件 ——在它讲述完三个故事以后,康纳也必须说出他自己的故事。
此后,树魔总会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出现,讲述它的故事。
只是,当康纳说出了自己的故事后,树魔却并没有实现他的愿望——救活自己的母亲。
看到此处,大家一定觉得说,WHAT?这竟然不是一个happy ending的故事?
难道大家会满心期待这个故事的结局是,树魔实现了康纳的愿望,从此他与母亲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吗?
NO!
若果真如此,我又岂会将它推荐为“人生告别课”的“初级教材”?
其实,在这个故事的背后,还有另一则“真实故事”。
4
原本撰写此书的作者——莎帆.多德,不幸罹患了癌症。
即将不久于人世的她,不知道应该怎样帮助自己的孩子,去面对她的离去。
于是,莎帆想到了一个故事。
她希望借由这个故事,告诉她的孩子们如何去面对自己的“永别”。
只是,除了“告别”以外,莎帆还希望通过其他的一些故事,告诉孩子们将来可能会遭遇的种种人生困境。
毕竟,她已经没有机会把这些,告诉给自己的孩子们了。
于是,莎帆便开始着手撰写此书。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
莎帆刚为此书开了个头,就因病情恶化而离开了人世。
为了实现她的夙愿,莎帆的家人与好友,在辗转之下,找到了一位以撰写青少年读物而闻名的作家——派崔克.奈斯。
就这样,我们便有了这本关于“告别”的书。
更幸运的是,在这本书里,我们还能读到“告别”之外的人生哲理——通过树魔的故事。
当然,如果大家实在觉得没有时间去阅读此书,那么,我建议你们还可以去观赏《当怪魔来敲门》这部电影——根据此书所改编。
《当怪魔来敲门》
网友评论
人的一生,是在不断的“告别”或者“永别”中渡过的。
对人,可能直面数次或者更多;
对己,却唯有一次。
无论对人对己,当明白此次“告别”即“永别”时,除了无助和悲凉,究竟还能如何更达观、更妥善地应对呢?
这的确是一堂:人人必解,又个个难解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