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视界心灵树洞哲思
我的哲学笔记整理!多读多看,给思想插上飞翔的翅膀!

我的哲学笔记整理!多读多看,给思想插上飞翔的翅膀!

作者: 哲学诗画 | 来源:发表于2019-06-13 11:08 被阅读137次

    最近看了一些哲学书,闲来无事就把一些比较好的句子(思想)记了下来,虽然没有完全吃透,但还是想在这和大家一起分享、探讨、乃至澄清,最主要的是想和大家一起,把这些运用于生活,用到自我与外界的研习和修炼之中。

    都哪些呢?一起跟随哲学诗画快速进入。

    01人生需要哲学

    人生,宇宙构成,知识的有效性,这些都需要哲学来澄清和帮助。

    哲学赋予时代以精神,赋予人们以文化气质和道德原则。

    中国目前面临一个困境,那就是总想用过去的东西解释现在,而有时又总想用现在的东西去对照过去,回到过去。这里的缺点就是:用旧的目光批评新事物,用新的目光评判旧时代。

    在太平盛世,人人应该追求文明,进而把民族精神紧紧的牢固在一起,联合为一个和谐而强大的整体。

    02梁簌溟的文明生活路向探讨

    梁簌溟认为每个文明都代表着一种生活可能,一种生活的发展方向。目前在世界文明中,大概有三种路向:一种是满足欲望,一种是限制欲望,最后一种是否定欲望。

    如果我们选择了第一种,就朝着欧洲发展之路,走向科学和民主之路。如果选择第二种,就是我们中国自己的文化和文明,我们会走自己的探索之路。如果选择最后一种,就朝着印度文明发展,实际上就是佛教,走向性空和无为。但如何走,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

    对于第一种,提倡的是人应该尽力认识自然,掌握科学技术,发现自然之原理,并最终征服自然,控制自然。而中国人一向不主张征服自然,而是认为应该限制欲望,懂得如何自足和自洽。但是即便这样,生活中依然有一些内在矛盾无法调和,因此人类使出了最后一招,即像真正的佛教徒一样,彻底否定欲望,否定自我。

    中国人和印度人的文明的错误不在于出现了看似无用的文明,或者限制、否定了人的欲望,而是错在没有经过第一种文明的洗礼,就直接选择了第二、第三种路向。虽然路子是对的,但是时间点错了。所以,现在我们还得沿用或借鉴一些欧洲的文明——认识自然,探索宇宙奥秘。

    03何为理想社会?

    孙中山是辛亥革命的领袖,但实际上他并不是共产主义者,因为他反对阶级斗争。在孙中山看来,理想社会应该是爱的产物,不是恨的产物。当时的很多人认为西方新文明是人类制度的至善和终结,但是孙中山却认为这不过是人类进步的一个阶段,一个历程。历史没有结束,它一直都在创造中。历史趋向的最终目的是世界和平,人类大同合一。

    这才是我们所要努力的理想社会。

    04文化是环境的产物

    我们认为,东西方哲学和文化若有什么不同,那就是不同环境引起的,是环境的产物。在不同的环境下,人们会有不同的反应和思维,进而造就不同的文明。用黑格尔的话说,就是凡是实际的也就是有理的。

    如果用这个观点看,那西方和东方没有孰好孰坏之说,大家只不过在用不同的方式或方法解释和揭示这个世界而已。更无所谓哪个是错的,哪个是对的。其实,东方哲学和西方哲学在有些方面是融合发展的,比如欧洲哲学得到过中国直觉和体验的补充,而中国哲学也得到过欧洲逻辑和清晰思想的澄清影响。

    按照黑格尔的辩证法看,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即第一阶段是“正”,第二阶段是“反”,第三阶段是“合”。有了矛盾,有了不同,甚至有了对立,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理解和运用这些矛盾和对立,发展为一种“大融合”。

    05哲学会越来越繁荣

    社会变革或动乱时,思想和价值观交织和碰撞的厉害,这时不利于日常稳定生活,但却有利于哲学,因为哲学总是繁荣于没有教条或成规约束的人类精神自由运动的时代。

    在变革时期,过去的一切观念、理想、价值,都要重新审查和估价,没有权威,人人平等,人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果加以训练和努力,甚至人人都可以成为哲学家。

    中国目前很幸运,因为我们不仅有自己的文明,还有其他的文明,有其他的观念、理想和价值的进入,这就可以让我们学会跳出自身去思考自身,做一个全面的分析和对比。更可以让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一个全新的基础上去观察和理解世界。

    在一种本土文明和外来文明的互补中,中国哲学可以对未来世界哲学也有所贡献和建设。贡献和建设什么呢?一是哲学用的方法,即方法论;而是由哲学所达到的理想人生,即人生论。

    06四个传统的优势互补

    在西方,有柏拉图传统和康德传统,而在我们这,有儒家传统和道家传统。

    柏拉图传统和儒家传统代表着形而上学中的本体论,而康德传统和道家传统代表着形而上学中的认识论。

    形而上学的目的是对人类经验做理智的分析,即格物致知。但物体在逻辑上并不是理智的对象,这不是因为理智无能,而是因为物体是这样的东西,对它做理智分析就陷入了逻辑的矛盾。

    关于本体论,当代哲学家桑塔亚纳说:“像公理一样自明的是,事物若没有性质就没有存在,只有某种性质的事物才能存在。但是存在就有变化,事物可以丢弃一个性质,而拾起另一个性质。”所以说,,理智在分析事物时,就遇到了认识的瓶颈。

    对此康德说,知识的形式,比如时间、空间,以及逻辑中讨论的诸范畴,都是人的认识能力中固有的,靠这些人能够拥有知识。但人的这种知识所包括的仅仅是其形式之内的东西,是知识的形式,但知识的质料,究竟是什么,人不得而知。即人只能认识现象,不能认识“本相”或“自在之物”。

    在中国的道家哲学中,也严格区分了可知与不可知。儒家以为,名代表原则或本质,给事物命名或者事物的名字就代表事物的本质,这是我们认识世界中的事物的标准。但道家认为,名代表的是人主观的区别,主观的区别是人的智力造成的。道家将“名”归结为语言的领域,是人类的语言造成的,因此“名”或“命名”不能代表事物的本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的哲学笔记整理!多读多看,给思想插上飞翔的翅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lujf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