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是自己想怎么打孩子就怎么打,到了外面却不允许别的小朋友推自己孩子一把。

如果孩子和家长说了自己遭到的不公平对待,反而又遭到父母一通打骂或批评,那孩子只能隐瞒下去,这样的内伤会非常深。在和孩子相处中,放不下“惩罚”念头的人,真正的原因是其潜意识放不下莫名的恨意。这就是为什么从小经历了打骂教育的人,往往正是棍棒教育的坚定支持者,那些对孩子超级严厉的父母,几乎全有一个严重受虐的童年。
经常严厉对待孩子的老师或家长,他们自以为在“教育”孩子,其实只是在发泄自己在童年积淀的恨意。为什么有的人小时候被打过,所以也会打孩子,而有的人就是因为自己小时候被打过,所以坚决不打孩子呢?这个问题的决定性因素有很多,但主要是以下几条:
1.悟性和智慧;
2.是否有同理心;
3.自我批判的勇气;
4.学习和鉴别能力。

蒙台梭利说过,“每个儿童首先都必然处于一种精神的无序期,心理活动由混乱走向有序。
”孩子从来没有错,只有不成熟。用“犯错误”来评价孩子的某种行为,本身已是错误;以强制的方式要孩子符合成人的要求,更是错上加错。
家长或教师是否给了孩子“犯错误权”,有一个试金石,即当孩子做得不够好时,你心里真正的想法是认为孩子有过失,并为此生气,还是发自内心给孩子一个宽容的微笑,知道他又从这个过失中获得了经验,并且为此感到欣慰。

理解了自由的价值,就会承认没有一个孩子的过失是不可饶恕的,每个过失都是他获得经验的一次好机会,错误的经历同样有正面教育的价值。
不要把孩子看成你的下属,不要持有“我的想法就是对的,不同意我的就是错的”“我是为你好,不按我的想法做就是错的”这样单边主义的思维模式。
不要害怕孩子跟自己发脾气,家长是孩子最亲近的人,他心里有了不痛快,不跟你发脾气跟谁发呢。家长面对孩子发脾气,能解决的帮他解决,不能解决的一笑了之,不在意。这既让孩子宣泄了内心的积郁,又给孩子做了个宽容大度的榜样,所以不会惯坏孩子,只能让他脾气变得越来越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