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相争中,刘邦为什么会赢?历史上任何战争的成败,都不是偶然的,都是无数条件叠加之后所产生的必然的结果。
影响这一结果的最大条件是“人心”二字,正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
而人心如何得?人心不是靠武力征服得到的,而是用“道义”去获得的。
纵观项羽和刘邦争夺天下的过程,正是“道义”的得失而决定了他们各自的命运。
每当改朝换代的历史时刻,旧的秩序将被打破,新的秩序将被建立。项羽一直强调的是用武力征服人心,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将旧的秩序彻底打破。而刘邦强调的是以“道义”获得人心,从而建立起新的秩序。
人们久经战争的创伤,连年的战乱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痛苦,渴望和平的心从来都没有停止过。他们不希望任何一支穷兵黩武的军队只顾自己的私利而无穷无尽的打下去,人们无不渴望及早地出现一支正义之师,尽快地结束战争。
在多方角逐的势力当中,人们雪亮的眼睛洞若观火,一直在寻找着那个最讲道义,最能给人们带来希望的军队。
因为他们相信,讲道义的军队,它的法令必然会建立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就会赏罚分明、令行禁止。手下就能云集无数有勇有谋、德才兼备的将帅和训练有素的勇士。这样一支强大的军队,人们都会拥护与投靠他们,人们会想办法让这样的军队占据天时地利的优势。具备以上特点的军队,明眼的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一支百战百胜的军队了。
( “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见《孙子兵法》)
我们按着这个原理去分析一下刘邦和项羽两方面的情况,输赢就显而易见了。
刘邦出生于农民家庭,早年不过是一个市井小混混,好不容易才混了一个泗水亭长。然而,虽然他的地位卑微,但是他骨子里却具有项羽所不具备的优良品质:他康概大义,可以为朋友两胁插刀、抱打不平。正是这种优秀的品质,吸引了一班小混混追随于他。
在刘邦人生中最低潮的时期所聚集起来的这个小团体,已然是他后来争夺天下时文臣武将的缩小精华版。
这个时期他所结识的屠夫樊哙,狱掾曹参,车夫夏侯婴,吹鼓手周勃和时任沛县主吏掾的萧何,对于项羽身边那些出身名门的贵族来说,这些人的地位实在是太卑微了。但是,就是这些微不足道的市井小辈,在刘邦日后争夺天下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尤其是萧何,他精通历代律令,攻克咸阳后,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楚汉战争时,他据守在进可攻退可守的关中平原,大力发展生产,帮助刘邦建立了一个群众基础固若金汤的战略大后方。当刘邦在前线浴血奋战的时候,萧何则为刘邦源源不断地提供粮草、兵员、军械,使得刘邦多次惨败而再次满血复活。
汉王朝建立之后,萧何采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为《九章律》,为刘邦治理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战争的胜败,一方面要冲锋陷阵、开疆拓土,另一方面,还要巩固战果,治理后方,萧何正好是这方面的天才。
刘邦来到关中之后,运用张良之谋,与三秦父老约法三章,秋毫无犯,从这一刻起,刘邦注定会赢了,因为他这一次彻底地获得了天下人心。
反观项羽呢?将已经投降的20万秦军坑杀,继续挑起连年兵祸,继续烧杀抢掠,令生灵涂炭。这个时候,天下人就希望他亡了。
后人说如果项羽兵败后只要渡过乌江便能东山再起,其实,他心里比谁都清楚,这不可能了,因为他已彻底地失掉了人心,失人心者失天下,人们早就希望他亡了。
项羽是军事上的巨人,却是政治上的矮子,只顾一味地冲锋陷阵攻城掠地,从来没有意识到建立后方根据地的思想。当年项羽进攻齐国,眼看胜利在望,结果项羽老家彭城被刘邦轻易地一锅端了,自己心爱的女人虞姬也落到了敌人的手里。从此以后,西楚的威望陡然降低。
他这种输,是彻底的输,不是城池的得失,而是人心的得失。
手下的英布、陈平、韩信等能人,对只有妇人之仁却毫无道义可言的项羽倍感失望,先后背楚降汉,项羽的势力因此逐渐衰弱,而刘邦的势力却在日益增长。
孙子兵法说:“知已知彼,百战不殆”,而项羽只顾向前冲,却很少静下心来思考,既“不知彼,也“不知己”,一方面判断大局形势跟着感觉走,轻视刘邦,对刘邦真正的实力却一无所知。另一方面高估了自己实力,对潜在的危机没有深刻的认识,对自己阵营的情况心中没有底。
垓下之夜,四面楚歌,一夜吹散八千子弟兵。项羽首先想到的是,楚人是不是已经大规模投敌去了。所以说,他的心与部下的心,从来都没有真正的融入到一起过,他虽有千军万马,但是,真正有几颗心愿与他同生共死呢?估计项羽的内心也是非常清楚的。
而如果垓下被围的是刘邦呢?刘邦肯定不会相信他手下的士兵会大规模地背叛自己去投奔项羽,因为他对自己的军队知根知底。
事实上,刘邦一生之中经历了无数次的惨败,好多次惨败比项羽的“垓下”之围还要惨,彭城之败,父母妻儿都弄丢了,如丧家之犬。荥阳之败,侥幸捡回一条小命。但是他最终又转败为胜了,那是因为“道义”在他的骨子深处,只要道义不死,他的那班难兄难弟就不会抛弃他,他刘邦就不会败。
综上所述,刘邦为什么会赢?其实刘邦自己就给出了答案:“我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不如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而不绝粮道,我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而为我所用,这就是我之所以取天下的原因。”
然而,此三个人为何会心甘情愿地为刘邦所用?就是因为他深谙“道义”二字的个中玄机。
小伙伴们,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留言讨论。
史料来源:《史记》、《资治通鉴》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敬请联系删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