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便是寒食节。寒食节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个传统节日,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
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
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
古时候,寒食节时禁烟火,大地都没有起烟,普天之下的人只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如今,寒食节已经成为了历史,但我们可以通过古代流传下来有关寒食节的诗词,来找寻那远去的节日记忆了。
1.唐·杜甫《寒食》:寒食江村路,风花高下飞。汀烟轻冉冉,竹日静晖晖。田父要皆去,邻家闹不违。地偏相识尽,鸡犬亦忘归。
2.唐·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3.唐·王维《寒食城东即事》: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绿蒲涵白芷。溪上人家凡几家,落花半落东流水。蹴踘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4.唐·沈佺期《寒食》: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不知何处火,来就客心然。
5.唐·宋之问《途中寒食》: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6.唐·王建《寒食》:田舍清明日,家家出火迟。白衫眠古巷,红索搭高枝。纱带生难结,铜钗重欲垂。斩新衣踏尽,还似去年时。
7.唐·孟云卿《寒食》: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8.唐·伍唐珪《寒食日献郡守》:入门堪笑复堪怜,三径苔荒一钓船。惭愧四邻教断火,不知厨里久无烟。
9.唐·武元衡《寒食下第》:柳挂九衢丝,花飘万家雪。如何憔悴人,对此芳菲节。
10.唐·熊孺登《寒食野望》:拜扫无过骨肉亲,一年唯此两三辰。冢头莫种有花树,春色不关泉下人。
11.唐·来鹄《寒食山馆书情》:独把一杯山馆中,每经时节恨飘蓬。侵阶草色连朝雨,满地梨花昨夜风。蜀魄啼来春寂寞,楚魂吟后月朦胧。分明记得还家梦,徐孺宅前湖水东。
12.唐·贯休《寒食郊外》:寒食将吾族,相随过石溪。冢花沾酒落,林鸟学人啼。白水穿芜疾,新霞出雾低。不堪回首望,家在赤松西。
13.唐·张籍《寒食》:看花早入公门到夜归,不因寒食少闲时。颠狂绕树猿离锁,踊跃缘冈马断羁。酒污衣裳从客笑,醉饶言语觅花知。老来自喜常无事,仰面西园得咏诗。
14.唐·张继《闾门即事》: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15.唐·孟云卿《寒食》: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16.五代·云表《寒食诗》:寒食时看郭外春,野人无处不伤神。平原累累添新冢,半是去年来哭人。
17.宋·苏轼《和子由寒食》:寒食今年二月晦,树林深翠已生烟。绕城骏马谁能借,到处名园意尽便。但挂酒壶那计盏,偶题诗句不须编。忽闻啼贝惊羁旅,江上何人治废田。
18.宋·李清照《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19.宋·杨万里《寒食上冢》: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20.宋·赵鼎《寒食》:寂寂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记年华。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一樽径籍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
21.宋·杨万里《寒食上冢》: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22.宋·程颢《郊行即事》: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23.明·高启《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24.清·屈大均《壬戌清明作》: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
25.清·洪升《寒食》:七度逢寒食,何曾扫墓田。他乡长儿女,故国隔山川。明月飞乌鹊,空山鸣杜鹃。高堂添白发,朝夕泪如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