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松的一句“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激励了很多人,也有人因为这句话而感慨万千!当然,高晓松的经历不是谁都能比的,书香世家,名校教育,清华辍学,二十几岁靠写歌红遍大江南北,三十几岁开始游历欧美等国。他知识渊博,在他身上你真正看到了“破万卷书,行万里路”。高晓松家的教育是开放型的,高晓松的母亲曾经对他和他妹妹说: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谁要觉得你眼前这点儿苟且就是你的人生,那你这一生就完了。生活就是适合远方,能走多远走多远;走不远,一分钱没有,那么就读诗,诗就是你坐在这,它就是远方。
也有人说,我在这个城市苟且已经不容易,如何去追求诗和远方。但我想问一句,你甘于眼前的苟且么?如果不甘心,那就勇敢地去追求。回想自己几十年走过的路,也是在不断寻找着自己的诗和远方。小时候我不甘于眼前的苟且,拼命读书,离开生我养我的那片土地,到县城求学;在县城求学期间,无论严寒酷暑,每一个饿着肚子挑灯苦读的深夜,如果不是不甘于眼前的苟且,如果不是对诗和远方的深深向往,我无法坚持到最后,不会从中原到东北走入离家几千里外的大学殿堂。毕业后,我放弃家乡小城的工作,远下西南,又是离家几千里,吸引我的也是充满未知的诗和远方。所以,尽管我没有刻意,但幂幂之中我从未满足于眼前的苟且。正是因为这样,我白天工作一天,晚上继续挑灯夜战,当别人刷剧时,我在给自己充电。高晓松也并不是简单的旅游,他饱读诗书,每到一处,都能把此处的人文地理历史联系起来,所以才给人一种洒脱的感觉。如果不是大量的知识支撑,他也就失去了现有的魅力。我佩服高晓松的博才与豁达,更佩服他对生活的态度和对事实的见解。
每一个心中有梦的人,都不可能停在眼前的苟且,因为有梦的人,不想被自己狭隘的视野困囿于围城之中,不想被自己浅薄的认识禁锢在囹圄之内。所以见识的多少,往往能够反映出人与人之间的差距。越是见过大世面、越是知识渊博的人,对人越是宽容和仁厚,他们在人群中散发不一样的气质,温和却有力量,谦卑却有内涵,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见识多的人,自信从容,不怨天尤人。见识少的人由于自己的浅薄和局限性,往往到处抱怨,感觉世界不公,或者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洋洋自得,看不到自己的差距。所以,当我们感觉生活很苦,社会不公,很压抑很愤懑时,不是坐在自己编制的牢笼中天天抱怨,而是提高自己,增加见识,冲破牢笼,跳出禁锢。见识过天地宽广,历史浩瀚,你的烦恼就如星海中的一粒尘埃,不值一提。要增加见识,读书和旅行是最好的选择。”世界不是苟且,世界是远方,行万里路才能回到内心深处。未来不是岁数,未来是礼物,读万卷书,才看得清皓月繁星”。所以无论我们平时如何苟且,内心留出一处,追求属于我们自己的诗和远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