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NewBanker博客-财富管理_TAMP_金融科技_资产配置_高净值客户
看过西游记的都知道,神仙大多只是道貌岸然而已。现实生活中,说真话的人往往也不被人喜欢。这回,花总又用金箍棒捅破了“天”,一文出而天下慑。
但这些涉事酒店第一反应却只是想着怎么解决花总,而不是去解决问题。有些打算对花总“重点关照”,具体怎么关照,留给我们吃瓜群众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有些酒店则发布了声明,意思是:花总呈现的,只是很小的一方面,并不能代表酒店整体情况。
如果这个逻辑能成立,碧桂园还用得着拼命鞠躬么?毕竟建了那么多房子,出现问题的就几栋呢?工地上的许多工作人员,都还活得好好的呢。
你的星巴克里被人吐了口痰,这杯咖啡还喝得下去吗?
如果这也叫危机公关,只能说你们案例都白看了,作为酒店管理层,道德素养和职业操守如此,出这样的事儿真是一点也不奇怪。
这些酒店犯的第一个错误,就是把不要脸当公关能力强。
千里马的故事,很多人都听过。
古代有个国君想买千里马,买了三年,都没买到。国君手下有个无名小卒,自告奋勇并打包票。国君相信了他,给了很多钱。三个月后,这人告诉国君,我买到了。国君高兴坏了,兴匆匆跑到马厩,却只看到一堆马骨。
- 这就是千里马?
- 嗯啊。
- 花了多少钱?
- 一千金。
国君恨不得抽死这下人。对方却肯定地说,一年之内,千里马定会自己送上门。如若不然,全家以死谢罪。
国君心想:钱都花了,等就等吧。
果然不出一年,其他国家的商人接连进献了三匹千里马。国君乐,问那下人为何。
下人说:“你连死马都愿意花这么多钱。第一,说明你真的想买,第二,说明你有的是钱。活马自然就送上门了。”
任何事情的完成,都基于这两个条件:有能力,有意愿。
如果我是酒店的管理层,一定会大张旗鼓地聘请花总当顾问,来我酒店里住上一年半载,根据其指出的问题一项项整改,然后公示发布。不仅如此,还要在酒店大堂竖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欢迎花总莅临检查。
我们见到的很多的错误和罪恶,源于无知却自以为是,这就是这些酒店犯的第二个错误。
一个社会是否进步,主要看这一点:其法律或者道德准则,是不是对好人过分苛刻,对混蛋过分宽容。
11月8日,长生生物复牌。然后,连着八个涨停。
![](https://img.haomeiwen.com/i13985875/5431210ea287c174.png)
在此之前,长生生物因为疫苗造假并导致严重的社会后果而勒令退市,但即便如此,依然挡不住资金前仆后继。
证监会纳闷:怎么,你们都当我说话是过眼云烟啊?不能忍!于是,明确的公告发出:11月19日,即下周一开始停牌。
为什么停牌?当然是为了启动强制退市机制。谁抄底,谁哭去吧。
资本市场上,投机没错,但有些底,还是不能抄的。明知道凶手要杀人,你还帮忙递刀?
这些五星级酒店敢如此恬不知耻还有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几乎没有惩罚。
这个惩罚主要来源于两方面:
一个是行政方面。
曝光事件发生的这几天内,对应的酒店业管理部门并没有对此做出任何的处罚,反倒有帮忙澄清洗白的。这让我想起了滴滴事件的后续,如果不是交通部强行干预,要让这么个庞然大物低头,基本是不可能的。
行政监管责任的缺失,是混乱的温床。
另一个惩罚是市场层面。
连五星级酒店都这样了,那小酒店岂不是更差?按照这个思路,人们只能矮中选高。这些五星级酒店哪怕不做任何改进,于长期看,并不会影响他们的生意,伤不到根基,就不会觉得痛。
一个比谁更差的行业,如何向前发展?
很多人抱怨现在金融套路太多,到处都在收割韭菜,加之近期爆雷非常频繁,投资者惶惶不安。但其实,爆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对雷的态度和反应。
金融,本身就是一门和风险打交道的生意。
你买了100万的固收产品,预期收益8%。一年后,产品正常兑付,你非常高兴,财富增长了。但你可能没有意识到:这8万收益实际上是你冒着项目方无法还款的信用风险赚来的,如果你运气不好,别说这8万,有可能连100万都得赔进去。
这就是风险。习惯风险,适应风险,辨别风险,规避风险,这才是投资。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爆雷?主要原因就是投资人以及财富管理公司面对风险的态度和方式不正确。
先说投资人。我国的投资人整体水平还停留在这样的意识层次上:
赚钱可以,亏钱不行!一旦亏了,要么打砸抢,要么哭倒闹。
这是一种双重标准:要求很高的收益,同时要求很低的风险。
世界上哪来这么好的事儿?如果有,巴菲特还用得着这么辛苦?
很多投资人存在的问题是,你越跟他说真话,他越不信你。
有些理财顾问坚守底线,尽量说实话,业绩完不成也就算了,但有些公司的理财顾问崇尚“狼性”,为了完成业绩什么话都能说,都敢说。他们对话术深入研究,专门用来迎合投资人的双重标准。
经济形势好,击鼓传花的游戏能转起来,卖出去的产品自然更容易兑付。投资者赚了钱,这些狼性理财顾问也被贴上了大咖的标签。可一旦经济形势进入拐点和调整,产品兑付延期甚至出问题,投资人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爬不出坑了。
我曾经说过:之所以被收割,最主要的原因,你本身就是韭菜。如果你是仙人掌,没人能割得了你。
再说财富管理公司。
之前笔者有说过,当前主要的三方财富管理公司,都是销售起家,一开始以卖其他家产品为主,诺亚、恒天、海银、钜派,无一不如是。随着客户群体的增加和中国金融行业的变化,后续才慢慢开始做产品端(资产端)。
但这个过程伴随着一些不协调,最主要的就是资金端和资产端的不匹配。毕竟好项目本来就少,在经济拐点时期就更少。这么多钱,这么少的好项目,怎么办?
需要一个庞大的资产端来吸收这些钱。而在大陆市场中能够吸收海量资金的只有两大板块:第一,股市。第二,地产。
于是产品系列中分为两个体系:二级市场权益类投资,房地产固定收益投资。
前者,就是集合投资人的钱去炒股票或者期货衍生品。后者,就是把钱借给房地产企业或者投入到一些“有前景”的地产项目。
炒股票的风险就不用我多说了,中国确实有不少厉害的私募,能够在二级市场上做出傲人的成绩,但以上这些大三方中都不在其列。咱们不说巴菲特老先生,单说几年前红极一时的那些投资公司,每次发产品时总有投资者排队争抢额度。
华尔街有一句话:如果你有盈利能力,资本就会来追逐你。
反而观之,募集过程中口号喊得越响的,盈利能力往往越弱。
那么固定收益类产品怎么样?
投资人平时所接触到的固收基本都是非标固收,私募基金、信托计划、资管计划都属于此类。底层是债权,表面上做成股权或者收益权(应收账款)。能不能固定回收本息,取决于融资主体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
当前企业盈利能力下降,自身造血能力跟不上了,又处在去杠杆的节点上,通过外部借新还旧的输血量也下降了,爆雷的概率自然跟着上升。
企业还不出钱怎么办?
只能用新来的投资者的钱兑付给前一批投资者,为了滚动发行,那只能自上而下地打鸡血,让理财顾问拼命出业绩,不断补充血液,各种官宣正能量充斥着朋友圈。
最后说下理财顾问们。
这两天朋友圈都在传理财顾问是高危行业,我觉得言之太过。相比建筑工人或者下井的矿工,理财顾问要安全得多。
根据CAPM模型,投资收益由无风险收益和超额收益组成,而超额收益原本就是通过承担风险所获得的。如果不想承担风险,可以去麦当劳、全家或者一点点,星巴克对学历有点要求,有些可能够呛。
高收入又不承担风险。这份工作,在梦里……
不知道自己的能力边界在哪里,是愚昧的。不知道对手的能力边界在哪里,是危险的。
财富管理行业的大洪水已经临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