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简介:
家庭功能失调的深层原因并不是父母缺少知识或教育,而是他们未能有意识地关注孩子。你和你孩子以及与其他人之间建立起怎样的联系,会完全取决于你并不稳定的心理状态。你从你的父母,或者从你成长的文化环境中汲取的心理、情感反应模式、信念或下意识的不成熟推断,会掌控你的心理。
作者介绍:
苏珊·施蒂费尔曼,她是美国心理育儿,她自己在三十年中,当过教师、家长导师、心理治疗师,和别的育儿专家不同,她擅长和孩子交流,她指出,孩子是一张白纸,纸上拥有什么样色彩,取决于父母手中这支绘画的笔。
《陪伴式成长》精华解读金句:
1.我必须学会,面对平凡生活中的每时每刻——换尿布、故事,或者清理男孩玩耍后如飓风刮过一般的现场——学会享受其中,而非压抑忍耐。
2. 实际上,生活中一位最伟大的老师,正和你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即使这个人可能一直违反你定下的规矩,令你感到生气。
3. 每个孩子都会令我们有机会面对自己思想和内心黑暗尘封的角落,为我们创造恰当的条件,让我们学会怎样从旧的模式中,解放出来,走向更开明,更充实的生活。
4. 孩子们似乎直觉地知道,自己没有责任按照我们的要求行事,治愈我们早年留下的伤口。孩子们的错误行为确实是上天的礼物,因为如果我们愿意反思自己的内心,而非把自己受到的伤害,投射到他们身上,也许就能解决我们当年束手无策的情感问题。
5. 冷静自信的父母会负起船长的责任,他们态度明确,慈爱体贴,即使做出的决定,可能无法让孩子完全满意,但他们还是会为孩子做出正确的决定。
6. 那些总是,大发脾气的孩子,往往更加渴望与父母逐渐培养出真正的联系,也更加希望一切都有章程。
7.孩子有隐痛时,其实你也做不了什么,只能陪伴在孩子身边,避免做出情绪化的反应,否则只会加剧孩子的隐痛。
8. 如果孩子感觉自己与提出要求的人关系密切,就会唤醒他身上合作的本能,自然而然愿意听话。
9. 如果我们无法保护自己的孩子们,远离痛苦的经历,仅次于此的最佳选择,就是全心全意陪伴他们,让他们体会自己的悲伤和失望,帮助他们一起经历这个过程。
10. 我们之所以很难接受孩子本身的样子,其实并不是因为他的行为有问题,而是因为我们会把这个真实的孩子,与我们心目中理想的孩子相比较。
《陪伴式成长》精华解读内容精华:
这本书一开篇,就告诉我们一个现象,孩子对于家庭中的规矩十分模糊,不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他们的父母们也没有给出明确的指示,家庭就像没有舵的船,在大海中随意地漂泊,始终没有方向。
而苏珊也做了这样一个比喻,父母就是这艘船的船长,他们要驾驶着家庭这艘船,回应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情感、心理和精神需求。当然了,船长是家庭的领航人,并不是指父母可以用自己的权威命令自己的船员,而孩子作为船员,也并非可以毫无规则地在船上,一旦跃出既定的界限,那就如同坠入大海般危险。
那在亲子关系中,父母妥协自己,顺从孩子请求的行为,就属于被动的相处模式。
有一些父母,面对孩子手足无措的时候,会采取威胁和恐吓的手段,强迫孩子顺从大人们的意愿。他们和孩子的相处使用的是攻击模式。在攻击模式下长大的孩子,到了社会,依然学不会拒绝别人。到了职场中,会变成典型的“老好人”,非常吃亏。
孩子必须要考一百分,父母就不会吵架了;孩子必须要表现好,父母才不会离婚;让孩子认为他们有责任让父母开心,他们的意愿,要排在父母的快乐之后的想法,这种亲子相处模式,同样也有问题。这类型的父母,作者归类为被动攻击模式的父母,的父母把羞愧和内疚的感觉传达给孩子,虽然没有带来直接攻击的伤害,但是孩子那种隐约的内疚感和控制欲已经形成。
如果父母和孩子保持健康的界限,允许孩子有自己的需要,他们的愿望,他们的感受,他们的喜好,都可以恰当的表达出来。这样的相处模式就是自信模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