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时候,家住在一条马路的旁边,这条马路很窄,记忆中都是骑自行车的行人来来往往。
爸爸在外地工作,妈妈上班也很远,好像每天回到家,都已经很晚很晚了,所以我是跟外婆睡,和外婆特别亲。
有一天夜里,我醒来,找不到外婆,我哭着到处找,发现门没关,小小的我边哭边喊:外婆,外婆~
踏出门口,我看到了外婆,黑黑的背影在马路上一起一伏,不知道做些什么。我一把抱住外婆“外婆,你在这里干什么?”外婆蹲下来,用袖子擦擦我的眼泪,跟我说“白天马路施工,工人没有把石头全部搬开,这样夜里骑车的人如果没有注意,会摔跤。你站在旁边别动,我很快就好了。”
她扶了下膝盖,慢慢起身,继续搬石头。
我不哭了,呆呆的站在旁边,看着月光下的外婆影子,有些什么似乎种在我心里。
初中的时候,我有一个同学,父母离异,经常没人管她。妈妈知道之后,她记在心里,常常会问起我:这个同学怎么样了,要是她愿意,就让她来家里吃吃饭,现在时候是长身体的时候,营养跟不上可不行。我们家多一个人吃饭没什么的,让她不要不好意思。
有一次,学校要交68.5元的费用,上午通知,下午就要交,我这位同学中午找了一圈爸爸妈妈都找不到,最后,来到我家,问我能不能找你妈妈借点钱,我找到我爸爸妈妈之后就还她,妈妈在厨房听到了,二话没说,马上就拿出了钱给她,妈妈安慰她,别担心,都会有办法。
我看着同学离去的背景,心里似乎有一些悲凉,但又有一些感动。
这二个场景深深的刻在我心里,很多年以后,回想起来,心里还是温暖的,而我也在传承。
《工匠精神》这本书上说,有四样东西可以让人获得终极幸福:被爱、被赞美、为他人服务、被他人需要。
阿德勒也说过,人只有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或行为对共同体有益的时候,也就是体会到“我对他人有用”的时候,才能切实的感受到自己的价值。阿德勒的核心理念是人的一生都在追求价值感和归属感,培养孩子的价值感,是我们每一位父母都非常关心的,这可以通过为他人服务而增加。
比如
多子女家庭中,如果老大有很多的挑战行为,该什么办?
有一个办法是邀请老大做你的帮手,让老大有机会去照顾老二,去服务家庭;
比如
在班级中,如何培养学生们的集体荣誉感?
有一个办法是给每个孩子一个分工,人人都可以为班级做贡献,就会增加集体荣誉感;
这些都是通过通过提高孩子的价值感,改善偏差行为的方法。
愿我们在有能力的时候,一起贡献他人,服务社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