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哪里,不重要,你起点低,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学四年你是否愿意努力。这句话,让很多高考不得志、没能赢在起跑线的人重燃起希望。但,不少大学生对努力有误解,所谓的努力也只是自己骗自己。
那究竟有哪些误解呢?
一是将努力简单易化为“喊口号”。刚进入大学时,我见过很多同学说,我要好好学习争取拿奖学金,我要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实践活动。一个学期过去了,你会见到同一批人,在朋友圈里懊悔:这学期又废了。然后,到了新学期,你又看到他们继续立下同一个Flag:这学期要好好学习,不能挂科;这学期要积极参加活动,提升综合素质……大学里,那些你一直想要做而又没有做成的事情,基本上都陷入了这么一个死循环。还有的人,会误以为自己立过Flag、喊过口号,就是行动过了、努力过了。但立flag不过匹夫之勇,成flag才是不被diss的盖世英雄。
二是将“临时抱佛脚”等同于努力。处于这种状况的同学,貌似目标明确、执行力很强。一次,大学英语期末考试前一个星期,有位同学跑过来说:我好想顺利通过这次的考试啊,但我还没开始复习,英语单词和语法也基本都还给任课老师了,有没有什么速效办法啊?我说:重在参与、成败随缘。结果这位同学很生气,说:我都打算起早贪黑、挑灯备战了,都这么努力了,你就不能帮帮我?可是,这种临时抱佛脚的努力怕只是能感动你自己吧。真正积极上进、真正想要努力的人,至少会提前一个月问这个问题,而不是考前一星期。
三是将努力视为一种“自我牺牲”。在很多大学生眼里,努力意味着放弃享受、忍受痛苦,放弃社交、忍耐孤独,课余时间不是泡在图书馆,就是泡在实验室,过的是苦行僧般的日子,需要持之以恒的付出。的确,努力和这些描述有着相关性,大学校园里也存在很多的努力事迹让人钦佩万分。但对于真正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的奋斗者而言,努力并不一种自我牺牲,也不意味着要始终和痛苦作斗争,而是一种自我的主动出击,是一种愉悦的付出,是向着目标的不断前进,是自我的不断成长与超越。努力过程中,那些你不喜欢、不愿意、甚至讨厌做的事也只是你实现远大目标中的一个小插曲,你会清醒地为之付出努力。反而言之,如果你并不清楚自己要什么,朝着一个自己内心并不认同的方向努力时,你的内心就会是抗拒的,你就会纠结、焦虑、有被剥夺感,你的努力就的确是一种牺牲、一种消耗。因为人也是有惰性的,无法坚持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如果你不想去记单词、学英语,不想去跑步、锻炼身体,那你几乎不可能仅凭着“要努力”、“要上进”的信念坚持下去,你只会不断被痛苦折磨,因为,理性的你要求自己付出努力,感性的你提醒自己这并不是你想要做的,你会因这种矛盾冲突变得焦虑不安,你会找出无数个理由说服自己明天再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