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园不仅仅是孩子们学习的场所,也是他们生活的地方。他们到这里寻找伙伴,结识挚友,摸索人生的智慧。而我们教师常常为了成绩与安全,简单粗暴地将他们“囚禁”在固定地点,导致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脱节。针对此现象,李志欣校长便提出,“我们要做就是让孩子们的心灵离开囚禁之地,扩大我们慈悲的范围,拥抱每一个生命的美好”。因此,我认为,教师常怀一种慈悲情怀是引导学生完成自主成长的关键所在,把校园大胆放心地还给每一个孩子吧!
何为“慈悲情怀”?依我之见,“慈悲情怀”便是在学生犯了小错误时,善于引起学生群体的争论,在争论中让学生自己解决大问题。我们新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很容易会犯一个先导性错误,就是在备课时把学生的回答预设得太完美;若是学生回答的不是我们的预设答案,我们就会很着急地把自己的答案全盘托出,这就是不愿意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试错的表现,也是我们不能完全信任学生的体现。事实上,我们教师在课堂中的身份是一个服务生,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听取我们的服务对象——学生的需求,根据他们当下的需求,及时调整自己的服务内容,因此,我们在课堂上应该要耐心等待学生说出他那杂乱的、不完整的答案,而后请其他学生进行思考、分辨甚至是反驳,在学生群体一来一回的争论过程中,他们便不自觉地将一个难以攻克的大问题化解了。总而言之,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则更应该像一个服务生一样,耐心听取学生模糊的需求,善用他们自己的力量化模糊为清晰,最终,提供给他们内心真正需求的东西。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在学生生活的过程中亦是如此,大胆放手让他们去碰壁、去撞南墙,去感受失败的疼痛,同时也信任孩子们可以在失败中吸取教训,将自己的生活打理地井井有条,常怀一颗慈悲之心,旁观学生在试错中独立成长。
那么,“把校园还给每一个孩子”之后会发生什么呢?根据我这两个多月的观察与体验,他们会还给你一份120分的答卷。书中说的是要将校园还给学生,而我则多加了一个限定词——“每一个”。由此可能会阐发一个问题:要不要将自主权还给后进生?我的回答是:十分有必要。“每人每日一好句分享”是我在课前尝试做的一个微活动,我要求他们就各自分享的句子进行论证并互相点评。那日,是班里一位上课从未发过言的学生上台做演讲,由于他很紧张,所以效果并不是很好。本想就这么草草点评几句便过了,但下课时,我看出了他的难过,因此,我就将他的演讲稿拿回办公室准备帮他修改。展现在我面前的是一张完全出乎我意料的演讲稿,上面满满的全是那位同学的修改痕迹,是他请身边的同学给他提意见,然后他根据同学们的意见修改的痕迹。就是这么一个突如其来的想法,让我发现,原来我们眼中所谓的“后进生”也那么迫切地想在课堂上发光发热,他们也想获得自己心中的假想观众——其他同学和任课老师的认可,我们应该努力把课堂变成每一位同学的展示舞台,让他们在上面大放异彩。
除此之外,“把校园还给每一位孩子”还会发生什么?学生还会带你领略一个充满奇思妙想的世界。就在前几日,我被学生“逼”着上了一堂课,名为“疯狂的青春诗歌分享会”。为何“疯狂”?第一,因为我没有时间准备,但是学生却早已做好准备,他们首先推选出大组内获得一致好评的诗歌;其次由诗歌作者自行挑选小队队员,共同商量诗歌展示形式,有朗诵的,有唱歌的,有边朗诵边现场做画的……而后自行抽空排练并根据排练效果及时修整。而我只需要在他们上台前,最后审查一遍他们的展示成果即可。更让人惊喜的是,有一位学生毛遂自荐要来当此次诗歌分享活动的主持人,并且他已经在课前了解了每一个小组表演的形式,安排好所有小组上场的顺序以及独立完成了主持稿的写作。这一切全都是学生自发的行为,但结果却意外地成功,我在分享过程中发现了班里许多“沧海遗珠”,也感受到了青年人特有的勇气、责任与光芒。我们教师常常想走在学生的前面,当学生的引路人,为他们披荆斩棘,但有时也需要故意落在学生的后面,相信学生具有独自开路的胆量与能力,毕竟未来的漫漫人生路也只能靠他们自己慢慢摸索。
李校长在书中提到,“让学生主动走进成年人的世界,与成年人沟通,不过是他们将来能健康从容地走进社会的前奏”。“健康”与“从容”两个词用得精准恰当。“健康”是指学生能拥有健康的身心步入社会,一方面我们要在确认学生是安全的前提下放手让其成长,另一方面,一种快乐匮乏的现象普遍存在于物质富足的这一代学生群体中,他们想得多,但能够坦然面对困难的却很少,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受挫能力,使其正确看待自己的得与失。“从容”则是让学生以一种从容的姿态走进社会,这需要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实中大量“伪学优生”存在于课堂中,他们表面上紧跟老师的解题思路,但实际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并没有得到提升,所以一到他们自己做题时就茫茫然不知所以。在生活中亦是如此,一旦出现新的问题,他们便不知所措。因此,我们必须大胆放手,将学生“狠心”抛入困境之中,让他们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独自找到出路,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常怀一种慈悲情怀,做学生试错路上的观众,大胆把校园还给每一只“小老虎”的原因所在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