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我与“寒色江山”相识于几次偶遇中

我与“寒色江山”相识于几次偶遇中

作者: 作者君子悠悠 | 来源:发表于2022-09-29 14:52 被阅读0次

在茫茫的人海中与他人相识,有着种种的境遇,情况或这或那各有不同。

而我与“寒色江山”老师相识,却是在几次偶遇中。每次都是擦肩而过,只有这次才直接对话,真正的相识。

01 第一次偶遇

这次偶遇,是我参加“齐帆齐商学院13期写作特训营”。

在开营仪式上,有位老师“寒色江山”的网名引起我的关注。

没有什么特殊的原因,只是对“寒山”二字敏感而已。

也就是出自,我特别喜欢的一首古诗词:

风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伴钟声到客船。

这是唐朝诗人张继,在苏州夜宿时,那首脍炙人口的诗作《枫桥夜泊》。

意思是: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一首诗火了一座寺庙,一首诗火了一个城市,一首诗倾倒了许多爱诗的人。

我想能把这首诗的词语,用在网名中,一定也是一位酷爱古诗名词的发绕友。

另一原因则是,自我参加写作营以来,仿佛进了女子学院,略显形影孤单。

从选“寒色江山”作网名的人来看,应是一位先生,是我们的男同胞,我似乎找到了知音。

于是就进入该网名主页,欲加为好友,却因为设置而没有添加成功。

02 第二次偶遇

还是在“齐帆齐13期写作特训营”看到群友发在网上的一篇文章,《超时空访谈/李斯》。

文章以21世纪的“超时空访谈”主持人寒色,采访2200多年前的秦相李斯,变法为故事而展开。

笔者以虚拟与现实技术结合的手法,还原历史人物,还原虚拟形象,描述了一场“野心与初心”为题的对话:

当李斯还是一个小吏时,看到世俗时弊,位卑不敢忘忧国。

胸怀大志,到秦国说服秦王,采纳新政,横扫六合,一统天下。

洋洋洒洒5000余字,作者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把控古代历史脉搏的能力,驾轻就熟,把生涩拗口的古文娓娓道来。

向读者展示了2200多年前秦王朝变法的历史过程,让人耳目一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之后我又在简书,阅读到该文,即兴写下了感悟,但仍未能与寒色老师联系上,他确实是位繁忙的先生。

而该文对我是有启发的。受其影响我在写《唐潮》书评时,就偿试用穿越时空的手法,

写了“跨千年时空隧道,古今长安度中秋”的书评。两篇文章虽不能相比,但对我是有启示,是有收获的。

03 第三次偶遇

这次是在“齐帆齐商学院13期写作特训营”网课学习期间。

网课的内容是“如何玩转简书”,主讲人就是“寒色江山”老师本人。

这时我方知“寒色江山”老师乃是一位女性。这更增添了对老师知识面广,文学功底扎实的叹服。

老师在“如何玩转简书”这节课中,以自身的切身体会,从四个方面向大家传授经验。

关于如何写文,从简书的特点,如何插入图片,编辑自已的文章,到新建文集等,娓娓道来,周详而实用;

关于如何收益,从收益的来源到如何利用规则,点面结合,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化;

关于如何推文,从如何提高文章热度,到如何获取点赞,获得微章,更便捷地搞好推文;

关于如何互动,从搞好简书各平台互动入手,到加入社群互动等方法,增强互动的参与度。

最后,寒色老师还对简书的各种规则,作了重点提示,尊重规则,敬畏规则,少走弯路。

整堂课语言生动,案例详实,文案清晰,使大家受益匪浅。

课后我又写下了留言,提出想加微信便于请教,但因老师忙又没有联系上。

04 第四次偶遇

也就是我的书评《自已定义,自己的人生》,刚发在学院学友交流群,请大家点评时。

即收到一位老师的点评意见,并用红笔做了点注,还作了截图,我仔细一看,竟是“塞色”老师的点评。

“寒色”老师的意见,对我触动很大,因她点到了我的软肋。

就是我在文章断句和标点符号的使用上, 存在的老问题。

这一点,早 前兰林小主老师,在点评我其它文章时,就曾指出过这方面的问题

我也知道,这是写文章的基本功,是写好一篇文章的基础。

但我也清楚,这个问题是需要下功夫的,但也不可能一憱而就。

当然也不难,即在平时的使用时注意,养成习惯,久而久至就解决了。

这次偶遇像闪电,像棒喝,让我头皮发麻,脸出微汗,此时仍记忆忧新。

当时我的《自已定义自已的人生》终于完稿,这是我平生一来第一次写书评。

我一是如释重负,因别人几乎都写完上交链接了,自已总算没违约。

二是自认为写的不错,因为原著我读了几遍,有的精典句子,词语都已了熟于心,对书作者钟婉女士更是佩服有加。

使我聊以自慰的是,我在文章结尾发自内心地诚邀,我们的男同胞也来看这本书,并建议:

放下你的偏见,你的傲慢,用平常的心态和视觉,看看你身旁的这位女性。

她的经历,她的成功和她对社会的付出,让我们的一些男性都自愧不如……

我自认为这一观点,是所有书评文章的不同之处,正在自我欣赏中。

突然“寒色”老师,打出了“自已定义后面为何要加逗号”提示。

紧接着下面即是用红笔,点出我文章中错用标点的问题。仅一个小小的自然段,就有处之多。

并指出形容词后面并列要用顿号的提示。

这也愈发加强了,我想与寒色老师相识,进一步沟通学习的想法,但仍是没有联系成功。

我对几位老师点评学友的习作,一直很感兴趣,只要有机会都会认真地学习。

一般来讲,我都是学友的习作,和老师的点评一并观看,确实受益匪浅。

我看寒色老师的点评,第一篇是生活随笔,指出这种体裁是网络平台的特点。

作者从拒绝聚歺的小事入手,领悟到抵制诱惑的重要性。

寒色老师还引导作者开阔思路,一是可以将文章,扩展成议论性散文深入挖掘,写成其他小事,人生大事,身边的人和事扩展写起;

二是扩展成一篇干货文,这是新媒体偏爱的风格。并建议认真逐磨标题,吸引眼球,使文章出彩。

在点评另一篇文章时,首先坦率地讲自己对此题材不太熟悉,不便发表观点。

但对该文的写作手法给予肯定,也提出了几个共性问题,很有借鉴意义。

一是新媒体作文,讲求段落要短,但也不能太散,尽量避免一句一段,句句感叹的写法,像发牢骚;

二是针砭时弊也要软硬结合,不能光写怎么不好,也要写怎么样好,形成对比;

三是言辞犀利,有煽动性,带有主观意断性的语言和观点要注意,避免以偏盖全。

对另一篇文章引用文处理,中肯地提出,要避免大篇幅地摘抄文章,同时提出行文前后思路的连惯性 ,也要引起注意!

关于人物对话,建议要多一些活泼幽默,少一些干干巴巴提问式的对话;

对景物的描写,要有情感,对山野的描写不要过于园林化,对公园的描写也不要太山野式等。

干货多多,让人读后印象深刻,受益匪浅。

05第五偶遇

这一次也就是最近的一次,学院发出一则公告,让每个人写一篇人物采访稿,我已顺利地完成了采访任务。

9月21日16时许,我在学友群偶然发现“寒色江山”老师,发出的

“感兴趣的学友可以采访我呀,嘿嘿”微信提示。

为了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而且认为,这是与“寒色”老师相识的最佳机会,就试探地发出了“我能采访你吗”的微信。

在得到“寒色”老师的答复后,于当晚22:49分,将采访提纲发给了“寒色”老师。她即回复“收到,明天之前回答您”。

在等待老师的,采访回答材料这段时间里,我开始收集“寒色”老师在网上发表的文章,以及对学友习作的点评意见,对老师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因还没有收到老师的回答材料,知道老师很忙,我就根据了解的情况,着手拟写文章,等老师的材料发来后,再进行充实。

9月24日下午16时我收到了“寒色”老师发来的文挡,打开一看,洋洋洒洒的6页,约4600余字,

我着实被“寒色”老师认真,坦诚的态度所感染,我只是简单地列了几条采访提纲。寒色老师都给予认真的回答。

她从儿时的家庭教育,到在学校学习知识的体会;从入驻简书不懈的笔耕,到在“齐帆齐商学院”学习的提高,都提供出了详实的资料。

在我详细看了“寒色”老师的资料后,即着手充实我先前写的文章,却又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很难取舍。

说实话,在收到寒色老师寄来的材料时,我已凭自已的印象和收集到素材,已基本完稿。

而寒色老师提供的材料,又比较系统,若强把两份材料揉和在一起,反而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这时我头脑突然有一个想法:保留我原先己成型的文章,对寒色老师提供的材料认真地研读。

对已写过的内容就不再赘述,没有涉及到的,在第二篇文章施以重墨,

从而相互弥补,相得益彰,形成一个完整的链,反映出一个客观,真实的寒色江山老师。

所以就出现了这两篇独立,而又合二为一的文章。

第一篇:我和“寒色江山”老师相识于几次偶遇中

第二篇:偶遇后我所认识的“寒色江山”老师……

文:君子悠悠

图:网图侵删

(齐帆齐商学院2022年度写作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与“寒色江山”相识于几次偶遇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mhkartx.html